天宫空间站

天宫空间站

我国空间站的建造、运营将为人类开展深空探索储备技术、积累经验,是中国为人类探索宇宙奥秘、和平利用外太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的积极贡献。

天宫空间站示意图

天宫空间站是1992年我国载人航天工程“三步走”发展战略中的重要目标,是战略的第三步。这个阶段我国要将掌握近地轨道空间组装、近地轨道长时间有人驻留等技术。

空间站工程将继续使用已有的神舟飞船、长征2F火箭、发射场和着陆场。大型空间站的舱室由长征五号运载火箭发射,核心舱和两个实验舱都是密封加压舱,每个规模20多吨。基本构型为“T”字构型,核心舱(天和)居中,实验舱Ⅰ(问天)和实验舱Ⅱ(梦天)分别连接于两侧。核心舱前端设两个对接口,接纳载人太空飞船对接和停靠;后端设后向对接口,用于货运飞船停靠补给。站上设气闸舱用于航天员出舱,配置机械臂用于辅助对接、补给、出舱和科学实验。

空间站机械臂转位货运飞船试验示意图

天宫空间站拟按长期载3人状态设计,运营阶段每半年由载人飞船实施人员轮换,而初期将采用人员间断访问方式。载人空间站建成后,将成为中国空间科学和新技术研究实验的重要基地,在轨运营10年以上。

按照空间站建造任务规划,2021年和2022年我国接续实施11次飞行任务,包括3次空间站舱段发射,4次货运飞船(天舟)以及4次载人飞船(神舟)发射,于2022年完成空间站在轨建造,实现我国载人航天工程“三步走”发展战略中第三步的任务目标。

2020年5月5日,为我国载人空间站工程研制的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在海南文昌首飞成功,正式拉开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第三步任务的序幕。

2021年5月,空间站天和核心舱完成在轨测试验证。5月29日晚,我国在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准时点火发射天舟二号货运飞船。这是空间站货物运输系统的第一次应用性飞行。

2021年6月17日,搭载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十二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发射。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进入预定轨道,顺利将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3名航天员送入太空,采用自主快速交会对接模式成功对接于天和核心舱前向端口,与此前已对接的天舟二号货运飞船一起构成三舱(船)组合体,首次实现天和核心舱与载人飞船进行的交会对接,标志着中国人首次进入自己的空间站。

2021年7月4日,神舟十二号航天员进行中国空间站首次出舱活动。9月16日,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撤离空间站组合体。9月17日,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反推发动机成功点火后,安全降落在东风着陆场预定区域。

2021年9月20日15时,长征七号遥四运载火箭搭载天舟三号货运飞船,在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成功发射。

宇航员进行舱外活动(2022年9月1日)

1 空间站核心舱外景

2 天舟二号货运飞船撤离空间站核心舱组合体

2021年10月16日0时23分,搭载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十三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按照预定时间精准点火发射,约582秒后,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与火箭成功分离,进入预定轨道,顺利将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3名航天员送入太空,飞行乘组状态良好,发射取得圆满成功。

2021年10月16日6时56分,神舟十三号采用自主快速交会对接模式成功对接于天和核心舱径向端口,与此前已对接的天舟二号、天舟三号货运飞船一起构成四舱(船)组合体,整个交会对接过程历时约6.5小时。随后,3名航天员从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顺利进驻天和核心舱。

2022年5月10日,天舟四号货运飞船采用自主快速交会对接模式,成功对接空间站天和核心舱后向端口。6月5日,神舟十四号与空间组合体成功对接,航天员陈东、刘洋、蔡旭哲依次进入天和核心舱。

建设和运营空间站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科技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在近地轨道建造和运营空间站,可以长期开展有人参与的、大规模的空间科学实验和技术试验,能够极大地促进空间科学、生命科学等空间技术发展,辐射带动相关领域技术创新。

中国空间站的建造、运营将为人类开展深空探索储备技术、积累经验,是我国为人类探索宇宙奥秘、和平利用外太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的积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