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龙2号极地科学考察破冰船
雪龙2号是我国第一艘自主建造的极地科学考察破冰船,填补了我国在极地科考重大装备领域的空白。



雪龙2号极地科学考察破冰船(H2560)是我国继向阳红10号、极地号和雪龙号之后的第4艘极地科学考察船,也是我国第一艘自主建造的极地科学考察破冰船。
雪龙2号是全球第一艘采用船艏、船艉双向破冰技术的极地科学考察破冰船,能够在1.5米厚冰环境中连续破冰航行。该船可实现极区原地360度自由转动,并可突破极区20米当年冰冰脊,其船舶机动能力大幅提升,能够满足无限航区要求,具备全球航行能力,能够在极区大洋安全航行的具备国际先进水平的极地科学考察破冰船,填补了我国在极地科考重大装备领域的空白。
雪龙2号的研制工作由自然资源部所属的中国极地研究中心组织实施,于2016年底由江南造船厂开始建造,于2019年7月交付使用。在建造过程中,工程师将8 736份设计图纸完全交付电脑,经过电脑的精密计算,在船体分解为114分段基础上构建了这般排水量近1.4万吨的巨轮。

雪龙2号俯瞰图
雪龙2号船长122.5米,型宽22.32米,吃水7.85米,排水量13 996吨,航速12至15节。船上可搭载科考人员和船员共90人,续航力为2万海里,自持力在额定人员编制情况下可达60天。该船装备国际先进的海洋调查和观测设备,能在极地冰区海洋开展物理海洋、海洋化学、生物多样性调查等科学考察。
2019年10月15日,雪龙2号从深圳出发奔赴南极,开启首航并执行国家第36次南极科考任务。这也是雪龙2号的南极科考首航。
2019年10月24日,雪龙2号首次穿越赤道进入南半球;同年11月4日抵达澳大利亚霍巴特港;11月20日,雪龙2号进行了首次陆缘冰破冰作业,抵达中国中山站附近海域;11月23日,雪龙2号完成了中山站附近的航道破冰,协助雪龙号抵达中山站的预定卸货点;12月3日,雪龙2号完成任务后,启程前往了位于南太平洋的宇航员海进行大洋科考。而后又协助雪龙号完成中山站卸货等任务,一度出现“二龙战冰”的场景。
2020年1月10日,雪龙2号完成宇航员海综合科考后,从宇航员海的密集浮冰区出发,向北穿越西风带,前往南非开普敦进行人员轮换与物资补给,随后奔赴南极长城站;同年4月22日,雪龙号和雪龙2号科考船圆满完成了历时183天的第 36次南极科考任务,返回上海外高桥中国极地考察基地码头。
在第36次南极科考任务中,考察队使用雪龙2号装备的22米长活塞取样器,在极地获取了18.36米长的海底沉积物样品,这是我国首次在南大洋取得这样长的沉积物样品。
作为科考船,雪龙2号不仅设置了许多专业实验室,还配备了许多高科技设备:自动定位系统可实现长时间原位采样和测量;月池系统由主甲板垂直通向海底,使船在大面积浮冰区进行作业成为可能。
截至2022年5月,雪龙2号还参与了中国第11、12次北极科学考察,第37、38次南极科学考察。雪龙2号带来了中国极地考察现场保障和技术支撑能力的新突破。雪龙号与雪龙2号相互配合,形成双船作业模式,极大提高了极地科学考察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