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6 土体性质对隧道纵向变形的影响
(1)上覆土层。
假设隧道轴线埋深z0=15m,地面加载量p=72kPa,加载范围为20m×40m。为了便于分析,假设第一层层厚10m,弹性模量变化范围为5~40MPa,泊松比为0.35,第二层为半无限空间体,弹性模量为10MPa,泊松比为0.35。
隧道正上方堆载情况下,上覆土体模量对隧道纵向变形影响如图2-17(a)所示。隧道竖向沉降最大值出现在荷载作用中心处,随着上覆土体模量越大隧道纵向变形越小;当上覆土体模量从5MPa增大到40MPa时,隧道最大沉降从16mm减小为12mm,最大沉降幅度减小了25%。这主要是因为上覆土体模量越大,土体强度越高,应力扩散效应越明显,作用在隧道上的附加应力也就越小,从而引起隧道的沉降量也就越小。距堆载中心40m 附近,隧道沉降几乎为零,因此隧道沉降槽宽度约为80m,是荷载作用宽度(沿隧道轴线方向)的4倍,且沉降槽宽度几乎不受上覆土体模量的影响。





图2-17 上覆土体模量对隧道内力和变形的影响
图2-17(b)(c)分别为隧道所受弯矩和张开量随上覆土层模量的变化情况。由图可知,堆载作用下隧道弯矩和张开量沿隧道纵向的分布一致,最大值均出现在荷载作用中心点处,此处即为隧道最危险截面,隧道管片可能因为过大的压应力或拉应力导致破损、裂缝或漏水的产生,从而引发隧道渗水,影响隧道安全运营。地表堆载下,隧道受到的最大剪力和错台量出现在荷载作用边缘处,如图2-17(d)(e)所示,这表明在这些隧道截面处,螺栓承受的剪应力最大,隧道环间错台量增大因而最容易发生剪切破坏。
(2)下卧土层。
为了便于分析,假设第一层层厚20m,弹性模量为10MPa,泊松比为0.35,第二层为半无限空间体,弹性模量变化范围为5~40MPa,泊松比为0.35。
隧道正上方堆载作用下,隧道下卧土体模量对隧道内力和变形的影响如图2-18所示。由图2-18(a)可知,下卧土体模量越大,地表荷载作用下隧道沉降越小;当下卧土体模量从5MPa增大到40MPa时,隧道最大沉降从22mm减小为7mm,最大沉降幅度减小了68%。这主要是因为下卧土体模量越大,土体刚度也就越大,对上覆土体的约束作用也随之增加;当下卧土体的模量趋于无穷大时,下卧土层可等效为刚性边界,即上覆土体底部的竖向位移完全被约束,此种情况下隧道的纵向变形完全取决于上层土体的性质。此外,与图2-18(a)比较,隧道沉降范围随着下卧土体模量的增大明显缩小,从5倍加载宽度减小为3倍。





图2-18 下卧土体模量对隧道内力和变形的影响
下卧土体模量对隧道承受的弯矩、张开量、剪力以及错台量的影响分别如图2-18(b)(c)(d)和(e)所示,随着下卧土体模量的增加,隧道内力和变形随之减小,变化趋势与上层土体一致,此处不再赘述。
两层土体情况下,隧道最大沉降随土体模量比变化的计算结果如图2-19所示。由图2-19可知,在地表堆载作用下,无论是上覆土体模量增加,还是下卧土体模量增加,隧道竖向最大沉降均会降低,相比而言下卧土层的影响更为明显,说明下卧土层控制隧道沉降的效果要优于硬表层地基的情况。另一方面,当下卧土层模量小于隧道所处土层的模量时(即下卧软土层),隧道沉降急剧增大。因此,若隧道下卧软土层,在隧道正上方进行工程堆土时,需要引起高度重视,不宜进行堆土工程,避免隧道因堆载出现过大的变形。

图2-19 最大沉降随土体模量比的变化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