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4.4 开挖时间

4.4.4 开挖时间

上海地区软土具有非线性流变的特性。工程实践证明,在软土地区开挖基坑,坑底土层的回弹量与时间有关。基坑开挖施工慢,开挖后暴露的时间越长,坑底土层的回弹量越大。若基坑位于隧道正上方,过大的土体回弹量必然拖带引起隧道过大的隆起变形,进而引发隧道结构安全病害。现考虑时间因素,分析基坑不同开挖时长下对隧道变形的影响。

图4-37 隧道上方主要覆土影响区

为了便于探讨时间因素的影响,针对W=3D、n=0.5的基坑规模进行分析,设定基坑首道撑位于地表下1.0m,第二层土6.5m 直接开挖到底,开挖方量约120m3,设置5个开挖时长,分别为0(t=1表示1个分析步)8 h、12 h、24 h、∞(t=30 d),对比分析开挖结束后隧道的变形情况。其中计算分析中考虑坑内土体满堂加固、隧道门式加固和抗拔桩的设置。图4-38中设置开挖时间t=1认为不考虑时间因素影响,不同的开挖时长意味着土体的卸荷速率,时间越长,表明开挖速率越慢;时间越短,便相当于瞬时卸载;5种开挖时长均考虑为均匀卸荷。

图4-38 卸载开挖时间

图4-39对比了W=3D、n=0.5工况下,考虑基坑开挖时间因素影响的隧道变形,其中横轴为对数坐标。从图中可以看出,随着开挖速率变慢,开挖时间变长,隧道的隆起变形和收敛变形均有较大幅度发展,且对隧道的隆起变形影响大于收敛变形。开挖时间越长,隧道的隆起量越大,24 h开挖完成的隧道隆起量将增长约69%,隆起量将占到开挖深度的2.17‰;30 d开挖完成的隧道隆起量将增长约86%,占比开挖深度约2.4‰。

图4-39 不同开挖时间影响的隧道变形

图4-40为不同开挖时长的隧道隆起变形历时曲线。从图中可以看出,从第二层土体开挖开始,随着土体持续卸载,隧道隆起变形持续增大;开挖速率快,最终隆起量相对小;开挖结束底板浇筑完成后,隆起变形的发展被有效遏制。因此,位于隧道正上方的基坑工程应尽可能压缩土体开挖时间,尽可能快地完成底板浇筑施工,可有效限制隧道隆起变形的发展。

图4-40 不同开挖时间影响的隧道隆起变形历时曲线

考虑极端开挖时间t→∞,从图4-39可以看出,随着开挖时间的延长,隧道的隆起量仍有缓慢增长(设置开挖时间t=30 d时,隧道隆起变形s≈18.0mm),但对比短时间内完成开挖,隧道隆起量增幅较大,故短时间内完成开挖过程有利于控制隧道的变形。因此,隧道正上方基坑开挖,应考虑时间因素对土体回弹量的不利影响,尽可能及时快挖快撑,减少坑底的暴露时间,及时浇筑垫层、底板等地下结构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