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2 上海典型土层HSS模型参数试验研究

4.2.2 上海典型土层HSS模型参数试验研究

HSS模型包含参数较多,获得完整的HSS模型参数难度较大,本节采用室内土工试验,获得上海地区典型土层:黏土层②、淤泥质粉质黏土层③、淤泥质黏土层④和粉质黏土层⑤的HSS模型的主要参数,并通过工程案例验证了HSS模型及所提出的参数确定方法在上海地区的适用性[104]

1)试验过程

(1)试验目的及试验仪器。

HSS模型参数中K0、ψ、pref、νur和m 可参照已有的研究成果取值,具体取值方法及文献来源见表4-2。本节重点是确定其他8个参数,针对上海典型的黏土层②、淤泥质粉质黏土层③、淤泥质黏土层④和粉质黏土层⑤,通过四部分试验来确定这些参数,分别为:常规三轴固结排水剪切试验获得参数c′、φ′、Rf;三轴固结排水加卸载试验获得参数;标准固结试验获得参数;共振柱试验获得小应变参数和γ0.7

表4-2 HSS部分模型参数取值

三轴固结排水剪切试验和三轴固结排水加卸载试验采用英国GDS 公司生产的UNSAT非饱和土三轴试验系统,共振柱试验采用的是V.P.Drnevich共振柱仪。标准固结试验采用的设备是常规固结仪,试验步骤依据土工试验方法标准。

(2)现场取样。

试验土样取自上海浦东某深基坑工地,取土深度为3m、7m、15m 和20m,对应上海地区四个典型土层(②③④⑤)。各层土样的基本物理力学参数见表4-3。上述四部分试验所需试样均为圆柱形,但尺寸不同,分别为:室内三轴试验(直径39.1mm、高度80mm)、标准固结试验(直径61.8mm、高度20mm)、共振柱试验(直径35.7mm、高度80mm)。首先将土样分别制成要求的尺寸,然后通过游标卡尺测取试验的实际尺寸。

表4-3 土层基本性质

2)试验步骤

(1)常规三轴固结排水剪切试验。

①反压饱和:选用Saturation Ramp试验模块,采用反压饱和法进行试样饱和。在试样顶部施加100kPa的反压力,同时在试样周围施加110kPa的围压,使土体内的气泡缩小,持续时间约为3 h。

②B 值检测:选用B-Check模块,保持反压不变,围压增大30kPa,在不排水的条件下测定孔隙水压力系数B。若B=Δu/Δσ >95%,认为试样饱和。

③固结:选用Consolidation试验模块,设置围压σ3,对试样进行等向固结,固结稳定时间取36 h。本试验对每一层土均取三种不同围压σ3,③~⑤层为100kPa、200kPa和300kPa,②层由于埋深较浅,取围压70kPa、100kPa和200kPa。

④排水剪切:选用Advance loading试验模块,围压保持σ3不变。排水剪切采用等应变速率控制,剪切速率为0.005 6mm/min,以保证试样中的孔隙水有充足的时间排出。当试样的应变值达到20%时,停止试验。

(2)三轴固结排水加卸载剪切试验。

三轴固结排水加卸载试验仅有步骤④与三轴固结排水剪切试验不同。具体为:对试样进行轴向加载—卸载—再加载。选用Advance loading试验模块,围压σ3设置为参考围压pref(100kPa),根据同一层土样在参考围压下的三轴试验结果,估计试样的预计破坏偏应力值。首先轴向加载到试样预计破坏偏应力的40%,当荷载加至目标值时,轴向卸载到0,然后再进行轴向加载到试样预计破坏偏应力的60%。

(3)共振柱试验。

①固结:试样固定在共振柱仪上之后对试样施加固结压力σ3,打开排水阀,直至充分固结。固结压力σ3取各土样取土深度处的竖向有效自重应力,②~⑤层分别为30kPa、70kPa、150kPa和200kPa。

②激振:对试样施加激振力后连续改变激振频率,由低频逐渐增大,直至系统发生共振,记录共振时的剪切应变幅值和共振频率,进而计算出试样的动剪切模量Gd。 在每一级激振力振动试验后,逐次增大激振力,继续进行试验,得到在试样应变幅值增大后测试的模量Gd

③试验结束,退除压力,取下压力室外罩,拆除试样。

3)试验结果

(1)三轴固结排水剪切试验结果。

通过三轴固结排水剪切试验获得土体参考割线模量、破坏比Rf和土体强度参数c′、φ′值。

和Rf

在围压σ3=100kPa下,②-⑤层土样的偏应力q(q=σ13)与轴向应变ε1的关系如图4-5所示。

从图4-5可知,围压σ3=100kPa下,②~⑤层土样的偏应力-轴向应变关系比较类似,均是在轴向应变较小时,偏应力随着轴向应变的增加而增加,当轴向应变超过一定范围时,偏应力不再随着轴向应变的增加而增加,而是保持不变或者略有下降。取曲线峰值应力值或者轴向应变为15%的点所对应的偏应力值作为破坏值qf。②~⑤层的qf值分别为223.7kPa、307.6kPa、185kPa、317.3kPa。参考模量对应于极限荷载qf的50%时的割线模量,连接原点和0.5qf所对应的点的直线斜率即为参考模量。因此可以得到参考应力pref为100kPa时,②~⑤层的分别为4.7MPa、3.0MPa、3.9MPa和6.4MPa。

图4-5 ②~⑤层土样三轴试验应力应变曲线

Hardening-Soil模型的基本思想是三轴加载下竖向应变ε1和偏应力q 之间为双曲线关系:

对上式进行变化,可将q-ε1应力应变双曲线关系转换成ε1/q-ε1直线关系:

实际的应力应变关系并非完全符合所假定的双曲线关系,往往在开始和最后接近破坏的一段,将q-ε1应力应变双曲线关系转换成ε1/q-ε1直线关系时,试验数据对线性关系有些偏离。为了减少人为因素,使整体符合得更好,使直线通过应力水平s=70%及s=95%的点,其中s=q/qf,并绘出ε1/q-ε1关系直线(图4-6),并由直线斜率获得qa和Rf的值(表4-4)。

图4-6 ε1/q-ε1关系曲线

表4-4 ②~⑤层土的qa和Ra

②c′、φ′值。

为了获得土体c′和φ′值,本试验对每一层土均取三种不同围压σ3。 三个围压下的莫尔应力圆如图4-7所示,通过绘制三个圆的公切线可以得到每层土样的c′和φ′值,将其列为表4-5中。

图4-7 ②~⑤层土体摩尔应力圆

表4-5 ②~⑤层c′、φ′值

(2)三轴固结排水加卸载剪切试验结果。

为了获得参考加卸载模量,取②~⑤层土样进行三轴加卸载剪切试验,所取围压为参考围压pref(100kPa)。各层土样的偏应力与轴向应变的关系曲线如图4-8所示。

从图4-8中可以看出,卸载初期轴向应变略微增大,当卸载到一定程度,轴向应变又稍微减小,但整体表现为一定的卸载回弹。再加载的过程中,初期应力应变曲线非常陡,后期变得很缓,加卸载过程中各层土样的试验曲线均表现为一个滞回圈。连接滞回圈两个端点,该直线的斜率即为。②~⑤层土样的值为38.8MPa、33.9MPa、36.6MPa和42.4MPa。

(3)标准固结试验结果。

各土层轴向荷载与轴向应变的曲线如图4-9所示,图中每层土试验的拟合曲线函数R2均为0.99。从图4-9可以看出,四层土样轴向应变随轴向荷载的变化趋势相似,初期曲线比较平缓,当轴向荷载增大,曲线斜率也变大。根据每层试验曲线的拟合函数,可以得到轴向荷载为100kPa时曲线的斜率,即为参考切线模量

根据孔隙比与轴向应变的比例关系,可以获得轴向荷载p 与孔隙比ei的关系曲线,如图4-10所示。从图4-10中可知,③层、④层土样的初始孔隙比大于②层、⑤层的孔隙比。随着轴向荷载增大,各层的孔隙比减小,其中③层土样的孔隙比变化范围远大于其他三层,②层、⑤层孔隙比的变化较小。同时得到②~⑤层土样压缩模量Es1-2,见表4-6。

图4-8 ②-⑤层土样三轴加卸载试验应力应变曲线

图4-9 固结试验轴向荷载应变关系

图4-10 固结试验孔隙比与荷载关系曲线

表4-6 ②~⑤层的值 (单位:MPa)

(4)共振柱试验结果。

为了获得上海典型土层的小应变刚度值,试验通过V.P.Drnevich共振柱仪测定了上海②~⑤层土在不同动剪应变γd下响应的动剪切模量Gd。②~⑤层土样所取围压为取土深度处的竖向有效自重应力,分别为30kPa、70kPa、150kPa和200kPa。根据Hardin B O等的分析,Gdd曲线特征可用双曲线模型来描述,即1/Gd=a+b,其中a、b为试验常数,通过试验数据进行回归统计分析可得a、b值。当γd趋向于零时,1/Gd趋向于a,此时Gd用G0来表示,G0=1/a,G0称之为初始剪切模量。四个土层的拟合曲线及初始剪切模量见表4-7。

表4-7 ②~⑤层拟合参数及G0

γ0.7为割线剪切模量衰减到初始剪切模量70%时所对应的剪应变,从图4-11可得②~⑤层土样的γ0.7分别为:2.9×10-4、2.5×10-4、2.7×10-4和3.4×10-4

图4-11 剪切模量-剪切应变关系曲线

根据PLAXIS软件手册中的公式:

可以获得各层在参考围压pref=100kPa下的参考初始剪切模量,见表4-8。

表4-8 ②~⑤层

4)试验结果对比分析

通过以上四部分试验,获得上海②~⑤层的土体参数包括:有效强度参数c′、φ′;参考应力pref=100kPa时的模量值和破坏比Rf;参考小应变参数和γ0.7。现将上述参数的值汇总分析如下。

(1)值的对比分析。

将试验中所获得的上海地区典型土层的等参数的值汇总于表4-9中,作为对比,表中还列出文献[105]所获得的上海地区以及其他地区土体硬化模型参数。从表4-9中可知,上海地区③、④层土样的c′、和Rf均小于②、⑤层土样。

表4-9 HSS模型参数对比表

续 表

本次试验四层土样的的比例关系基本相同,与文献[105]相似。②、⑤两层土体的比例关系比较接近,③、④两层比例关系也比较接近。本次试验各层的比例关系略大于文献[105]的试验结果。本次试验②~⑤层土的值为Es1-2值的0.63~1.06倍,与文献[105]的试验结果较为相近

表4-9中还列出其他地区土体的部分参数。本次试验所得上海地区土体的有效黏聚力c′普遍大于其他地区土体,有效内摩擦角φ′与其他地区相近;③、④层土体的破坏比Rf值小于其他地区,②、⑤层土体的Rf值与其他地区相近;上海地区的值为值的1.08~1.2倍,这与无锡地区粉质黏土的1.7倍、天津滨海软土的0.5~1.1倍、北京地区的1.0倍相近,上海地区各层土体的值为值的6.7~11.6倍,该倍数关系大于其他地区土体。上海地区值为Es12值的0.63~1.06倍,与北京地区的1.1倍比较接近,小于天津滨海地区的1.4~2.1倍。

(2)小应变参数对比分析。

值的对比分析。

表4-10中列出了各层的值,并且给出了各层土体的比例关系。

表4-10 各层土

由表4-10可知,各层的值,②层最大,其次是③层和⑤层,④层最小。各层的的比值比较接近,。包慧棣等[109]采用STOKOE扭转共振柱仪,获得上海灰色软黏土(埋深19.6~21.6m),围压为100kPa下,初始剪切模量G0约为30MPa,略小于本次试验获得的上海⑤层粉质黏土层的参考初始剪切模量值(33.6MPa)。江娟[110]利用CKC仪器和局部测量系统获得了上海粉质黏土(埋深23.3m)在受围压186kPa下,剪切应变为2×10-5时,剪切刚度值约为62.5MPa。计算得到围压为100kPa,剪切应变为2×10-5时,剪切刚度值约为43MPa,略大于本次试验获得的上海⑤层粉质黏土层的参考初始剪切模量值(33.6MPa)。可见,本节试验获得的参考初始剪切模量值介于文献[109-110]试验结果之间,但三者数值相差不大。

②γ0.7值的对比分析。

Vucetic[111]、Stokoe[112]等通过研究表明,黏土的γ0.7值受土的塑性指数IP和超固结比OCR 的影响较大。Stokoe给出黏土的γ0.7值的计算公式:

式中:IP为塑性指数;OCR 为土体超固结比;(γ0.7ref为IP=0时的剪应变。

王卫东[113]通过计算给出了上海典型黏土层的γ0.7值的大概范围,见表4-11,表中同时还列出本节的试验值。对比发现,本次试验所得γ0.7值与经验计算结果较为接近。

表4-11 ②-⑤层土体的γ0.7

(3)模型参数汇总。

本节通过室内试验获得了上海②~⑤层土HSS模型的8个参数:c′、φ′、及各参数比例关系,见表4-12。对于实际工程,现场勘查报告一般提供土体的c′、φ′和Es12值,因此,可以根据勘察报告和表4-12中的比例关系确定c′、φ′和的参数值;参数K0、ψ、pref、νur、m 可根据表4-2取值。

表4-12 ②~⑤层土HSS模型主要参数

综上所述,HSS模型一共包含13个参数,各参数定义及取值见表4-13。

表4-13 HSS模型参数的定义及上海土体HSS模型参数取值方法

续 表

5)工程验证

为了验证HSS本构模型在上海地区基坑开挖工程的适用性,本节针对上海浦东某项目的深基坑工程,采用Zsoil软件对深基坑开挖进行整体三维建模全过程模拟,并将计算结果与现场实测数据进行对比[104]

(1)工程概况。

该项目位于上海市浦东新区陆家嘴金融贸易区,基坑深度为14.75~22.8m。周边情况复杂,南侧与轨道交通4号线紧邻,6号线明挖区间以地下一层形式穿越整个地块。

该工程以6号线为界,通过设置分隔墙将场地分为A1、B1区2个大基坑,以及沿6号线两侧及4号线北侧大致对称的A2~A8、B2~B9 区共15个小基坑。开挖顺序为:先依次开挖B1和A1大基坑,再对称开挖两侧的小基坑。各基坑分布位置如图4-12所示。

图4-12 基坑分布位置示意

该工程采用明挖顺筑法施工,大基坑开挖约22.8m,地下连续墙宽1m,基坑平面内采用整体对撑的形式,竖向共设5道C40钢筋混凝土支撑(弹性模量E=32.5 GPa),第一道支撑1 200mm×1 000mm,第二~五道支撑1 400mm×1 000mm,水平间距约为9m。小基坑A2~A4、B2~B4开挖约19.55m,布置五道支撑,第一道为钢筋混凝土支撑,其他四道支撑采用Φ609钢管(t=16mm)。小基坑A5~A8和B5~B8开挖约14.75m,布置四道支撑。第一道为钢筋混凝土支撑,其他三道支撑采用Φ609钢管(t=16mm)支撑。该工程紧邻6号线地下的大基坑连续墙厚度1.0m,深度40m,其余大基坑连续墙厚1.0m,深度为50m,所有小基坑连续墙厚0.8m,深度40m。

(2)计算模型与参数取值。

数值分析采用Zsoil有限元软件,土体结构模型采用程序内置的HSS本构模型。HSS模型的基础是HS模型,HS模型为等向硬化弹塑性模型,模型中引入帽盖屈服面,剪切屈服面采用非相关联的流动法则,HSS模型进一步考虑土体刚度在小应变范围内的变化特性。计算模型的范围为1 000m×500m×100m(长×宽×深),模型边界距基坑的距离均大于5倍最大开挖深度。整个数值计算模型包含46 170个空间六面体8节点实体单元(模拟土体)、15 749个Beam单元(模拟围檩和内支撑)、1 680个Construct continuum单元(模拟隧道结构)、1 680个Shell单元(模拟地下连续墙和基坑底地板)、325个Pile单元(模拟立柱桩)。

土体参数取值:

②~⑤层土的参数c′、φ′、和γ0.7取试验结果,见表4-11,其他参数参考表4-2取值为ψ=0,pref=100,m=0.8,νur=0.2,K0分别取0.46、0.50、0.56和0.49。

⑥~⑨层土体的基本参数,如c′、φ′、K0、重度γ、泊松比ν和压缩模量Es1-2取自工程勘察报告,ψ 参考表4-2取值。

⑥~⑨层土体其他参数取值:⑥层土为典型的黏土层,其和γ0.7等值可以取同为黏土层的②层和⑤层的平均值:,Rf=0.9,γ0.7=2.8×10-4

⑦~⑨为砂土层,目前还没有对于上海砂土层的试验研究报道。王浩然[114]收集了13个采用HSS或者HS模型的数值分析实例,从中发现,砂土的的0.7~1.25倍,的3~5.6倍。因此对于砂土⑦-⑨层,可取。同时,参照黏土层,取

故可得本工程场地⑥~⑨层HSS模型参数,见表4-14。

表4-14 ⑥~⑨层土体HSS模型参数

(3)计算结果分析。

取图4-13所示一、二号墙A、B两点,分析基坑围护墙体沿深度的变形规律。图中给出了大基坑B1开挖期间各墙体变形的实测与数值计算对比图。随着B1基坑的开挖,一、二号墙体的水平位移逐渐增大,最大位移位置逐渐下移。B1开挖到坑底,一号墙体最大变形的计算值为47.1mm,约为0.207%H,实测值为48.4mm,约为0.212%H;二号墙体最大变形计算值为52.2mm,约为0.23%H,实测值为58.8mm,约为0.26%H(H 为基坑开挖深度)。有限元计算与实测墙体变形规律相同,吻合较好。

图4-13 墙体水平位移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