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民书记·郑培民》简介
《为民书记·郑培民》这本书是由.蒋祖烜主编创作的,《为民书记·郑培民》共有32章节
1
英烈小档案
郑培民(1943—2002),祖籍河北省武安县,生于吉林省海龙县(今梅河口市)。1962年考入吉林大学物理系学习,196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68年至1970...
2
前言
湖南是一方红色沃土,素有“革命摇篮、伟人故里”的美誉,诞生了毛泽东、刘少奇、任弼时、彭德怀、贺龙、罗荣桓等老一辈革命家;发生了秋收起义、平江起义、湘南暴动、桑植...
3
目录
目 录 英烈小档案 前言 寒门少年初长成 “将来准是一块好料子” “约法三章” 军旅生活 到毛主席的家乡去 “知心大哥哥” 两封回信 八元七角二分钱 从“米箩”...
4
寒门少年初长成
吉林省梅河口市(原海龙县)海龙镇,正街北去一胡同的东侧,有一排泥墙小瓦的老式住房,窗子正对着街道。 1943年7月23日,郑培民就出生在这排简陋的屋子里。 郑家...
5
“将来准是一块好料子”
光阴荏苒。1956年9月,郑培民考入海龙中学读初中。1957秋,该校初中部更名为海龙四中。 郑培民读初中二、三年级时,受当时政策的影响,学校教学也讲“跑步前进”...
6
“约法三章”
1959年9月,郑培民怀着喜悦的心情来到离海龙镇约20公里的梅河口海龙五中,开始了高中阶段的学习。 海龙五中的前身是海龙中学的高中部。1959年,我国进入三年困...
7
军旅生活
1968年7月,郑培民从吉林大学物理系毕业。 按照当时的统一要求,大学毕业生正式到单位报到之前,先要到艰苦地方去接受工农兵再教育。于是,1968年9月,郑培民搭...
8
到毛主席的家乡去
1970年春节,结束在3275部队的锻炼学习后,郑培民回到了家里。此时,郑培民已经得知自己将要被分配到湖南省湘潭电机厂工作。 这一天,父亲提议照一张全家福。于是...
9
“知心大哥哥”
1971年,湘潭电机厂厂团委改选,郑培民当选为共青团湘潭电机厂第七届委员会副书记。他学识渊博,办事干练,富有号召力,身边总是聚集着大批团员青年。在青年们的心目中...
10
两封回信
1986年下半年,时任湘潭市委书记的郑培民,受组织委派到中央党校学习一年。当时,王林森正任湘潭市委政策研究室副主任。12月上旬,市委常委会研究决定,调王林森到湘...
11
八元七角二分钱
郑培民在湘潭任市委书记时,有一个八元七角二分钱利息的故事。 1987年7月的一天,湘潭市委办主管财务的副主任张震力拨通了郑培民的电话:“郑书记在屋呢……出差费已...
12
从“米箩”跳到“糠箩”
1990年初,中共湖南省委决定,把湘潭市委书记郑培民调往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出任州委书记。 湘潭与湘西虽一字之差,但各方面条件却有天壤之别。湘潭是湖南省的工业...
13
为叭仁把脉
湘西,是全国著名的少数民族贫困山区,去省城要坐14小时火车。去湘西工作,是只有硬肩膀才能挑起来的重担子。多年来,省委一直把湘西的脱贫致富放在突出位置。 来到湘西...
14
川湘饭庄的“兄弟”
湖南桃源县漳江镇八字路有个川湘饭庄。说是饭庄,其实就是个灰头土脸的路边小店,小到只有两张桌子,走在路上一眨巴眼就可以略过它。 1990年8月的一天中午,郑培民和...
15
深夜处险
一天夜晚,到古丈县调研的郑培民正在招待所休息。将近9点钟的时候,一阵急促的电话铃声响起。 秘书赵强接起电话:“什么?发生车祸了?是撞车还是翻车……下道滚坡,伤亡...
16
上马火电
郑培民刚到湘西不久,听说湘西的财政是“坐在火山口的财政”。他不解,便向州长石玉珍了解情况。 石玉珍告诉他:“湘西州的财政收入六七成靠烟草,全州有8个县种烟草,有...
17
下田做示范
湘西贫困。每逢青黄不接时,全州有三四成百姓断粮,政府不得不从外地调入大量返销粮以度饥荒。 1992年,自治州开始推行水稻两段育秧,即“双两大”新技术。这种技术要...
18
帮扶“胡创新”
湘西州永顺县灵溪镇咱竹村,村民胡维新拖着七口之家的船,日子如纤绳般绷得紧紧的。1987年,他开始钻科技、拓荒山,率先在村里搞山地开发。20世纪90年代初,他成了...
19
为孩子的书包减负
1992年12月的一天,分管文教工作的郑培民,严肃地把省教委主任季益贵和省新闻出版局局长陈满之召集到办公室。 郑培民说:“季主任,你把你跟我说的话,给陈局长重复...
20
留住“孔雀”
20世纪90年代,受沿海地区经济发展较快的影响,湖南的教师队伍中出现了“孔雀东南飞”的现象,不少骨干教师流向沿海省区。 杨向群是长沙水利电力师范学院的一名数学教...
21
“我们守土有责”
1993年2月28日,由建设部和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主持的“武陵源、九寨沟、黄龙风景区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证书颁发仪式”在北京市隆重举行,这是湖南开发...
22
毕兹卡的思念
郑培民任湘西自治州州委书记时,经常到永顺去视察工作,和土家族干部群众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得知他调到省里后,当地老百姓都舍不得。 1993年,为纪念毛泽东主席100...
23
千里长堤上的“纤夫”
1996年,岳阳市遭受了历史上罕见的特大洪涝灾害。7月21日,城陵矶洪峰水位达到35.31米,超过1954年最高水位0.76米。全市100多个大小堤垸全线告急。...
24
盲人作家的亲人
1996年12月。 湖南省委大院。 郑培民正在办公室伏案工作,秘书袁友方从外屋进来,递上一封群众来信。 来信人叫曾令超,是新宁县的一位司法干部。曾令超在一次维护...
25
改变千古羊肠道
郑培民常说这样一句话:“只有到了最基层的地方,才能了解最真实的情况。” 1997年的一天,郑培民再次来到了他的扶贫联系点——湘西州凤凰县火炉坪村。因为没有路,这...
26
“我不下地狱,谁下地狱”
1998年,惊涛骇浪挑战常德。 湖南常德市安乡县,身受长江和澧水、沅水三大水系夹击,临江大堤长达400公里,是历史悠久的“洪水走廊”。 1998年7月24日晚,...
27
“咱们怎么吃得下去啊”
一天晚上,工作结束得早,郑培民兴致颇高,叫来秘书袁友方,说:“小袁,今晚比较轻松,工作提前处理完了。咱们出去逛逛街,现在还没到9点。” 袁友方高兴地说:“行啊,...
28
小偷“考”官
有一年,省委副书记郑培民的家,竟蒙受了一次小偷的“考验”。 两个小偷,一高一矮,撬门进入没有装防盗门的郑家。他俩心想:这人是省委副书记,位高权重,家里没有百万也...
29
妻子的“三不”政策
一天夜里,忙完工作,时间还早。郑培民和妻子杨力求相约在省委大院里散步。 杨力求牵着郑培民的手,边走边说:“我在放牛呢!” 郑培民笑着说:“你不是放牛郎,而是放牛...
30
“别闯红灯”
2002年初,郑培民被调到中组部考察组,前往北京参加党的十六大“两委”人选考察工作。 2002年3月11日,从8点到12点,郑培民与外交部有关同志谈了一上午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