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心大哥哥”
1971年,湘潭电机厂厂团委改选,郑培民当选为共青团湘潭电机厂第七届委员会副书记。他学识渊博,办事干练,富有号召力,身边总是聚集着大批团员青年。在青年们的心目中,郑培民就是他们的“知心大哥哥”。
那是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厂里的团干部平均年龄不到23岁,工作热情很高,却缺乏工作经验。郑培民工作十分细致,在开展每项活动之前,都有详细的计划。为了鼓励大家,他总是说:“干出成绩是你们的,出了问题由我来承担。”
在团委会上,郑培民常常要求团干部带头学文化,带领青年工人多学技术,还经常利用业余时间给大家讲课。在他的带动下,许多青年工人做到了一专多能、一人胜任好几个不同的技术工作。曾在车间工作的李长英,被郑培民孜孜不倦的学习精神所感染,也养成了终身学习的习惯。李长英后来回忆说:“我那时虽然是中学毕业,可只相当于高小水平。但我在郑培民的鼓励下,参加了夜校学习,拿下了专科文凭。”即使后来,李长英从湘潭电机厂调到了广州工作,她也仍然继续学习,并拿到了中山大学的专科毕业证。“在那个知识无用论流行的年代,郑培民能有这样的远见,引导我们青年工人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真是难能可贵。知识改变了我的命运,使我终身受益。”李长英说。
郑培民不但在学习上关心大家,对在思想上遇到困惑的青年也是热情相助。
郑培民刚踏进湘机中学时,这所子弟中学还是个初中学校。5年过去后,湘机中学发展成了完全中学,郑培民也成了学校的党总支书记。
一天晚上,操场的篮球架下,穿着一身洗得发白的旧军装的郑培民,正在与一名男老师谈话。
“梁老师,你讲的情况我非常理解。你爱人在上海,夫妻俩长期分居,感情发生危机是避免不了的。如果能修复的话,咱做男人的就大度一些,多与她沟通沟通,在女人面前说点儿软话,咱缺不了啥。如果她不能回心转意,那你也一定要正确对待。”
梁老师说:“这几天我简直憋死了。今天跟你谈谈痛快多了。”
郑培民说:“你如果认为有必要回趟上海,我就给厂领导讲讲,放你几天假,你看有必要吗?”
梁老师:“暂时还没必要。”
这时,又有一名老师朝这边走来。
梁老师说:“大家有话都想跟你谈,赵老师可能也想找你唠唠,这几天因为工资没涨闹情绪呢。我先走了。”
郑培民:“好吧,我听你的消息。”
这时,赵老师走到郑培民跟前,劈头盖脸就问:“郑书记,我想问问你,这次调工资凭什么没有我的份儿?我是工作没干好,还是犯什么错误了?”
郑培民说:“赵老师,你冷静点儿。你工作上没问题,语文课教得也很好,在同志们心目中威望也挺高。这次调工资名额有限,指标太少。你的工资本来就偏高一点,这次调不上,还有下次。只要咱一如既往,该怎么干还怎么干,这趟车没上去,就等下一趟。我相信,好机会也会轮到咱们头上的。”
赵老师问:“郑书记,这次涨工资也没有你?”
郑培民说:“我刚出校就挣46元,正式上班后给调了一级,在咱学校不算低了。还有些同志比我参加工作早,工资比我低,我让一让也是应该的。”
听了这话,赵老师心中的怨气顿时消失得无影无踪:“好的,郑书记,我知道该怎么做了。我要向你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