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毛主席的家乡去
1970年春节,结束在3275部队的锻炼学习后,郑培民回到了家里。此时,郑培民已经得知自己将要被分配到湖南省湘潭电机厂工作。
这一天,父亲提议照一张全家福。于是,一家人来到了县城里的艺新照相馆。
照完全家福,郑培民问父亲:“爸,照片上写什么字?”
父亲从柜台上要了一张纸,写上:送子江南去,塞外候佳音。
照相师傅接过纸条,边看边读:“送子江南去?你们谁去江南?”
郑培民答道:“是我。”
照相师傅问:“江南什么地方?”
郑培民说:“湖南省湘潭电机厂。”
照相师傅眼睛一亮:“湘潭电机厂?是毛主席家乡的那个湘潭吗?”
郑培民答道:“是的。”
照相师傅赞叹:“能去毛主席家乡干点事儿可真不错!小伙子,好好干,给咱东北人长长脸!”
…………
1970年3月,郑培民告别家乡,乘坐列车南下去湘潭电机厂报到。
他和几个年轻人,首先被分配到湘潭电机厂子弟中学(简称湘机中学)工作。
在教工宿舍里,一个年轻人提议:“我们大家从祖国各地来到这里,今后就是同事了。为了更好地相处,咱们互相介绍一下吧。我叫范行义,26岁,上海机电学院毕业,共青团员。”
另一个接着介绍:“我是方建辉,来自福建。南京工学院毕业,共青团员。”
第三个说:“我叫常向春,哈尔滨电工学院毕业,吉林长春人,典型的关东大汉。”
轮到郑培民了。他说:“我叫郑培民,27岁,吉林大学物理系毕业。家住吉林省海龙县,祖籍河北省武安县。工人家庭出身,刚刚入党。组织上入党,不等于思想上入党,以后我要更加严格要求自己。我希望,不,我请求大家监督我、审视我,一旦发现我哪方面出现不足之处,能及时指点我。我不仅能虚心接受,而且会诚恳感谢!”
大家情不自禁地鼓起掌来。
范行义说:“郑培民同志不愧为共产党员,他的话虽不多,却说得非常真诚、非常深刻。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像郑培民同志那样严格要求自己,真心关爱别人,那我们之间就会友情长存,温暖如春。”
这时,另一个年轻人站了起来:“在通报姓名之前,我先告诉大家,我肯定讲不出让大家感到振奋、受到鼓舞的话来。但我却可以从另一个方面让大家打个惊叹号,因为我既不是党员,也不是团员,社会关系也有点儿问题。今天能来到这里,与大家一起共事,当一名中学老师,为党的教育事业贡献一分力量,我已经心满意足了。”
听了这番介绍,郑培民忍不住插话道:“这位同学,尽管我还叫不出你的名字,但我已经认识了你。你是一个能正确认识自己、正确对待自己、严格要求自己、准确把握自己的比较成熟的好青年!尽管你的介绍有点儿悲观和伤感,但我觉得你的态度是积极的、心地是善良的、心怀是坦白的。在一个新环境,在一个刚刚踏入的工作单位,在互不相识的新同志面前,你主动地、毫无遮掩地报告了你的政治面貌和家庭情况,而且是你自己诊断是负担、是包袱的问题,我认为你就很了不起。”
“做人就应该像装在玻璃杯里的水,清澈、纯净。尽管它没有多高的身价,可它却是很好的载体,加了糖它就是甜汁,放点盐它就是香汤。如果加的是葡萄糖或是生理盐,那就可以注射到人的静脉血管里,达到治病保健的功效。我可以断言,这位同学以后肯定是我们的好同事、好朋友!我的插话完了,请你接着讲吧!”
大家报以响亮的掌声。
那个年轻人热泪盈眶,欲张口发言,却哽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