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米箩”跳到“糠箩”
1990年初,中共湖南省委决定,把湘潭市委书记郑培民调往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出任州委书记。
湘潭与湘西虽一字之差,但各方面条件却有天壤之别。湘潭是湖南省的工业重镇,经济比较发达,而湘西则是全省最穷的贫困地区,不仅经济基础差,而且山多路险,交通极为不便。从湘潭市调任湘西州,无疑是从“米箩”跳到“糠箩”里。
省委书记熊清泉找郑培民谈话。
熊清泉首先问道:“培民同志,今天找你谈话什么内容知道吗?”
郑培民答道:“汇报市委工作。”
熊清泉接着说:“因为工作需要,你得动动。”
“去哪儿?”
“艰苦的地方。”
“湘西?”
“怎么样?”
郑培民二话没说:“我去!”
熊清泉说:“那好,你回去交代下工作,上任吧,那边就要开党代会了。有问题吗?”
“没问题。但我家属去不了,两个孩子一个面临高考,一个高中一年级,不便转学。”
熊清泉说:“那你就得过独身生活了。”
郑培民说:“没关系。”
后来,记者问熊清泉:“郑培民工作很出色,而且当时他的家在湘潭,把这样一名干部调到湘西,您有没有考虑到他的反应是什么?”
熊清泉回答说:“我当时考虑有这么三种可能:一种是他组织性、纪律性都很强,会愉快地接受,或者欣然同意去;第二种可能,他可能会讲一点价钱;第三种可能就是不想去。”
“您为什么会有后两种假设呢?”
“后两种假设是因为从‘米箩’跳到‘糠箩’里——湘潭是各方面条件都比较好的,湘西是很艰苦的。最后我一跟他谈,他二话没说——服从组织分配,感谢组织的信任。在我的印象里他是比较痛快的一个人,其他人都多多少少会讲讲这样的困难、那样的困难,所以他的组织性纪律性让我感到很佩服。”
郑培民的日记,也印证了这一点。他在日记里这样写道:
到自治州去工作,这样突然,没有思想准备。从个人讲,给家庭和小孩教育带来了困难,对身体不利;从工作讲,那里是民族地区,经济也不太发达,有新的工作难度,但这是对党性的一个严峻考验。
对调动工作的事,我的态度是:一是无条件服从党的决定;二是在新的工作岗位上尽力而为,争取做好工作;三是家庭和自身的困难主要是自己克服;四是湘潭的工作尽快稳定,尽快到自治州工作。
1990年5月,郑培民告别家人,只身前往湘西。
为了能在湘西更好地开展工作,47岁的郑培民还改变了自己的生活习惯。
郑培民过去会喝点酒,自家兄弟相聚时也会小酌两杯,但是调任湘西以后,他把酒戒掉了。弟弟郑培生觉得奇怪,就问他怎么把酒戒掉了?郑培民说:“我到湘西以后,发现当地喝酒习俗盛行。一般到下面去检查工作,主人首先就是敬你一杯酒。如果你不喝,他就觉得你对他不尊重。我总是下去检查工作、搞调查研究,天天都有喝酒的机会。但我如果天天喝酒,就不用做工作了。所以我索性就把酒戒掉了。我滴酒不沾,那么群众也会理解,不会强行让我把酒喝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