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扶“胡创新”

帮扶“胡创新”

湘西州永顺县灵溪镇咱竹村,村民胡维新拖着七口之家的船,日子如纤绳般绷得紧紧的。1987年,他开始钻科技、拓荒山,率先在村里搞山地开发。20世纪90年代初,他成了远近闻名的柑橘专业户。1992年秋,湘西州委书记郑培民来到永顺检查工作,得知“科技农民”胡维新的山地开发搞得好,便兴致勃勃地来到咱竹村看望他。

正在田间劳作的胡维新得知州领导前来看望,急忙赶回家中。郑培民紧握着胡维新沾满泥水的手问:“老胡,今年多大?”“50岁。”“我俩年纪差不多,听说你山地开发搞得不错,走,我们去看看!”胡维新带着郑培民一行,走山路,爬陡坡,来到他的“绿色银行”。郑培民穿行在郁郁葱葱的橘园中,感叹地说:“老胡,你真了不起!我把你定为我的科技扶贫联系户吧,若有技术、资金等问题,我想办法尽量帮你解决。你把山地开发的规模由现在的8亩再扩大一些,成为湘西州的开发大户,从而带动全村、全县,乃至全州的山地开发。”随后,郑培民要求县里迅速协调资金,抽调技术人员,全力帮助老胡搞好山地开发。永顺县委、县政府按照郑培民的嘱托,抽调了精干力量,吃住在胡维新家中,帮他大搞山地开发,扶他向小康迈进。

在郑培民的亲切关怀和鼓励下,胡维新充满了信心。他带领一家人挖沟掘壕,辛勤耕耘。柑橘熟了,胡维新时常守望在村口,盼望着郑书记来尝一尝他的甜果。1992年冬,一位吉首水果商来村里买柑橘,胡维新便与妻子一道在柑橘堆中一个个地挑选好柑橘,擦干净,装了满满一篓,再三叮嘱水果商务必要亲手交给郑书记。

郑培民心里也时时牵挂着他的联系户。1992年10月,郑培民调任湖南省副省长。快过年时,他抽空回家,取了两瓶酒和两包粉丝,包扎得结结实实,附上一张写着“烦带给咱竹村胡维新”的字条,酒和粉丝通过多次转手,从千里之外的长沙被带到了胡维新的家中。胡维新夫妇手捧着这份沉甸甸的礼物,眼泪簌簌而下,几夜难眠。那些礼物,他们好久都舍不得吃。胡维新逢人就说:“郑副省长是个好人,好领导!”

1993年农历五月初六,郑培民与省委副书记杨正午一路风尘,再次走进了咱竹村。郑培民握着胡维新的手嘘寒问暖。杨正午风趣地说:“老胡,把你的名字改为胡创新,好吗?把山地开发再扩大20亩!”郑培民说:“‘胡创新’好!老胡,你再创新,扩大山地开发,建设小康家庭。”得到两位领导的鼓励,老胡致富的劲头更大了。1994年春和1996年5月,郑培民和有关领导又两次来到胡维新家中,了解发展情况,帮助他解决有关难题。每次临走时,郑培民都说:“老胡,要走好科技致富的路子,你富了,要带着大伙儿富,有空要常来我家玩。”

为了给郑培民“交卷”,1997年5月,已当上村党支部副书记的胡维新带了两篓自产柑橘来到长沙。几经周折,他拨通了郑培民办公室的电话。不一会儿,郑培民出现在胡维新面前,他一把搂住胡维新,说:“老胡,什么时候来的?”到了郑培民的办公室,胡维新说:“我现在当上了村里的副书记。村小学破烂,村里想建,但没有资金。”郑培民说:“当了村干部,就要更好地带领大家富起来。教育是大事,我帮你们协调一些资金。”在郑培民的关心下,学校的建校资金得到了圆满解决。第二年春天,胡维新又一次来到省城。这回,郑培民把胡维新请到家里,关切地询问他身体状况、家里情况、学校建设情况及村里的其他情况。并对他说:“现在你富了,千万别忘了我以前对你说的话。要致富思源,富而思进。富了,不要忘了大伙儿,要带着大家一块儿富,一齐奔小康。”

郑培民的支持和鼓励,成了胡维新不断前行的动力。在后来的岁月里,他为湖北、四川等省市前来考察的200余人传过经,为周边县市1000余人传授过柑橘栽培技术,直接帮扶20多户人家脱贫致富,自己也先后荣获了“州劳动模范”称号和“全州县乡村优秀实用人才”三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