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叭仁把脉
湘西,是全国著名的少数民族贫困山区,去省城要坐14小时火车。去湘西工作,是只有硬肩膀才能挑起来的重担子。多年来,省委一直把湘西的脱贫致富放在突出位置。
来到湘西,刚刚放下行李,郑培民就收到了一封特殊的来信。信封的右下角标注“政协委员来信”。
信上这样写道:
致新任州委书记:
您好!我是本州政协委员。你刚到任,我还不认识你。但我想你肯定需要了解州里的情况,我希望你不要在办公室里了解。常言说耳听为虚,眼见为实,你最好也往下走走。下到县委、县政府不行,下到乡政府也不够,最好下到村里。你不必由县里、乡里的领导陪你,因为你有你自己的眼睛。咱湘西自治州土家族、苗族占人口总数的70%以上。由于历史和自然条件的原因,还有7万多群众没有房子住,150多万人生活在贫困线以下。凤凰县米良乡叭仁村的老百姓别说吃饭、穿衣了,就是喝凉水都供不上。他们缺衣少粮,缺水无电,缺衣少药,更缺少党和政府的温暖。咱们这些自诩为人民公仆的人能不能光顾一眼这个被遗忘的角落……
郑培民读不下去了。上任不久,他就去了叭仁村。
“叭仁”是苗语,意思为山顶上。要到达这个三面悬崖一面山的村寨,首先要从湘西的首府吉首坐车到乡里,然后,再徒步走上3个小时的陡峭山路。苗族群众之所以十几年后还记得郑培民,是因为他是到过这里的最大的领导。在他之前,只有乡干部爬上过这个走起来累死人也吓死人的山头。
村支书石砚生和村主任龙茂堂向郑培民汇报。
“全村4个组,159户740口人。我们这个村条件太差,主要困难是干旱缺水和交通不便。吃水难、行路难。全村只有一口井,还在一个16米高的悬崖下面,胆小的人都不敢下去。吃水真是如吃油,一盆水要用几次后才舍得倒掉。行路难就更不用说了,你们从乡政府所在地芭科村走到这儿用了多少时间、累成什么样,心里清清楚楚。”
郑培民边听边记:“我们走了3个小时,中间休息一次,有没有10公里?”
“12公里。你们是空手来的。我们村民运粮、运肥、赶集、买货都走这条路,一天只能往返一次。遇到下雨或冰冻天气那就更难了。咱这里十年九不收,吃粮靠返销。今年春荒统销粮7000公斤,生产贷款5万元。”
郑培民问:“你们这里不通电,教育、卫生事业也发展不起来。群众烧柴怎么办?”
“上山砍哪!山上长的都砍光了。”
郑培民说:“生态环境破坏了,情况会越来越糟!”
大家都沉默了。
郑培民望着米良乡党委书记和乡长:“你们看叭仁村这种情况怎么办?”
乡长说:“修路吧!”
郑培民说:“这算一个。”
乡党委书记说:“引水。”
郑培民问:“怎么引?”
“打隧洞从外边引。”
“这是二。那三呢?”
“架线通电。”
郑培民说:“这是三。还应该有个四,启动内部活力抓粮抓钱,发挥山上土多的优势发展烟草、桐籽和药材,让老百姓不仅有饭吃,也有钱花。”
乡党委书记说:“把这四条落实了,叭仁村的面貌就会大变样了。”
龙茂堂问:“可这资金从哪儿出啊?”
郑培民说:“以工代赈,上下结合。你们乡、村做好前期工作,我让县里支持尽快实施,争取在一两年内见成效。”
石砚生忍不住拍起手来:“那可太好了!”
郑培民说:“一会儿你领我们去崖下看看那口井。要引水,还得找找水源吧?”
秘书赵强看看表:“快到下午4点了。”
郑培民手一挥:“不要紧,好不容易来一次,尽量多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