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闯红灯”
2002年初,郑培民被调到中组部考察组,前往北京参加党的十六大“两委”人选考察工作。
2002年3月11日,从8点到12点,郑培民与外交部有关同志谈了一上午话。
郑培民的身体本就不太好,整整一上午都在谈话,疲惫之余感到有点胸闷。
中午的时候,秘书王武劝他休息一下,他没同意。因为下午还要参加活动,郑培民就在外交部的院子里走了一圈。
到下午的时候,郑培民感到身体不舒服。看到郑培民的脸色不太好,王武劝他:“我陪你去检查检查吧。”
郑培民说:“谈完这个人再说吧!”
王武说:“让他稍等一会再来吧!外交部的人跟我讲,外交部的医院就在八楼,上那儿就可以检查。”
郑培民说:“那还可以。让他们稍等一会儿,我到楼上查一查。”
医生给郑培民做完心电图后说:“心肌有点缺血。我建议你们最好去大医院。”
郑培民说:“心肌缺血对我来说以前也曾有过,打点儿药,扩张扩张血管就可以了。你们给我输液吧!”
医生严肃地说:“还是去大医院稳妥。赶紧动身吧,越快越好!”
王武忙说:“书记,既然是这种情况,下边谈话就只能往后推了。我去叫救护车!”
郑培民拦住王武:“不要不要!坐小车,卧车就行。”
路上,王武心急如焚:“师傅,能不能再快点儿?”
外交部的司机说:“那就拉警笛吧!”
郑培民说:“不要拉警笛!”
车子开得很快,但王武还是嫌慢。他发觉郑培民的身体向他靠得越来越紧,显然是支撑不住了。
王武扶着郑培民,注视着前方说:“师傅,还有多远?”
司机说:“马上就到!”
突然,路口出现黄灯。
王武说:“快点开,闯过去!”
郑培民声音微弱地说:“别闯红灯。”
王武眼见红灯亮了,车不得不停下,他落泪了。
车终于到达了北京医院,郑培民被抬到担架上,送进了急救室。
晚上10时左右。王武仍在急救室门口焦急地等待着。他仍抱着一线希望,期待书记能苏醒过来。
然而,医生的答复却是:“可能有点儿困难。”王武立即晕了过去,医生急忙扶着他到窗下的长椅上坐下。
晚上11时许,中共湖南省委书记杨正午等湖南省领导来了,中组部、外交部的领导们也来了。
妻子杨力求也闻讯从长沙赶过来了。见到杨力求,王武立即迎上去,拉住杨力求的手说:“杨姨……我没照顾好书记……”他痛哭失声。
急救室的门开了。杨力求走进急救室外间,朝救护床上看了一眼,身子就瘫软了。
医生说:“现在虽然心脏还未停止跳动,但已经没有抢救价值了。对于郑书记的治疗,我们已尽心尽力。对此,我们只能深表遗憾。”
杨正午与其他几位领导碰头后,尊重了医生的意见,停止抢救。
晚上12点,医生宣布:“郑培民同志心脏停止跳动。”
人们默默地注视着急救床上的郑培民:“他太累了,他要休息了。他可以好好地休息了……”
杨力求已不再哭泣:“培民有话在先,他说,‘到时候,你一定要坚强些’……”
时隔多年,曾经的秘书赵强回忆说,其实郑培民当时应该是非常痛苦了,换作常人,肯定是希望车越快越好,况且是外交部的专车,而且是在中组部工作期间生病,于情于理闯红灯并不是不可以。但他可能觉得这并不是因为什么公务行为,所以不能闯红灯。“别闯红灯”,成了郑培民最后的遗言。
“一句简简单单的话,一些细枝末节,就可以看出来他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赵强沉重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