妻子的“三不”政策
一天夜里,忙完工作,时间还早。郑培民和妻子杨力求相约在省委大院里散步。
杨力求牵着郑培民的手,边走边说:“我在放牛呢!”
郑培民笑着说:“你不是放牛郎,而是放牛娘。”
杨力求说:“我牵的是一头不知疲倦的老黄牛。”
郑培民说:“你说得不错!那咱们就以‘牛’字为中心,看能不能再说出几句带‘牛’的诗句来?”
杨力求脱口而出:“俯首甘为孺子牛。”
郑培民:“好,鲁迅的名句。再说!”
杨力求:“老牛明知夕阳晚,不待扬鞭自奋蹄。”
郑培民说:“好,这算一个。再说一个!”
杨力求:“牛打江山马坐殿。”
郑培民笑了:“这哪是诗句,这是俗语。不算!”
杨力求:“牛吃的是草,挤出来的是奶。”
“这个……也行!”
杨力求:“牛……”
郑培民说:“牛不上来了吧?我给你说一句:利欲驱人万人牛,江湖浪迹一沙鸥。”
杨力求问:“这句是什么意思?”
郑培民解释道:“这是陆放翁《秋思》里的诗句,意思是告诫人们,要把个人名利看得淡一些,不要热衷于追名逐利。”
与妻子的这一次散步,后来被郑培民在日记中诗意地记录下来。
郑培民的家,是尽人皆知的美满家庭,郑培民很爱他的妻子和儿女,只是他从不用手中的职权来表达这份感情。他深知,权力是人民给的,是为人民做事的。
几十年中,郑培民的职位一直在变动,从副省长到省委副书记,再到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长时间主抓干部人事工作的郑培民,从来没有利用手中的权力为妻子调换过工作。他的妻子杨力求的工作单位只变动过一次,就是从湘潭市新华书店调到了省新华书店,职务仍然是一名普通职工。
调到长沙后,杨力求上班要走40多分钟。她不会骑自行车,乘公共汽车也不方便,多年来,她一直走路上下班。心疼妻子的郑培民,每次到北京出差,都专门到王府井百货商店,给妻子买一种平底软面布鞋,托人捎回来,而且每次一捎就是好几双,说“北京的布鞋好穿,这个底柔软”。但这个有情有义的丈夫却从不让妻子搭他的顺路车。
杨力求后来回忆说:“我有很多的机会,可以改变一下我自己的这个生活,我也向他说过,让他给我换一个舒适一点的工作。但他总是这么跟我说,你还得支持我的工作。”
杨力求敬重郑培民的为人,更注重维护丈夫的形象。为此她给自己定了个“三不”政策:不帮人向郑培民带任何信,不传口信,不接受任何礼品。儿子郑海龙说:“在廉政问题上,爸爸把前门,妈妈守后门。”
郑培民的日记,折射出“后门”的坚固:“某某同志来家,我不在家,请我爱人转给我一封推荐信,并送了5000元,讲请力求旅游用。力求当即指出,这是送‘错误’给我们,绝对不能收。”
儿子郑海龙曾经有过被爸爸从车上赶下来的经历。他在湘潭大学读书时,有一次郑培民从长沙去六七十公里外的湘潭开会,正在家中休假的孩子,便想搭便车去学校。谁知郑培民一上车,看到已坐在车里的儿子,立即严词厉色、毫不留情地把孩子从车上轰下来。
郑培民曾这样鼓励自己的孩子读书上进:“与其我留给你们财富,不如给你们留下创造财富的能力。读书,就是创造财富的能力!”
孩子们每次出远门,郑培民从来不多说什么,他只是弯下腰身,默默地帮儿女一件一件叠衣服,再一件一件放在箱子里。
只有一次郑培民的话很多,那是儿子作为大陆大学生代表去台湾参加交流活动前:“多给大家讲讲湖南吧!湖南人有先忧后乐精神,范仲淹的《岳阳楼记》里写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湖南人有求索精神,屈原说‘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湖南人有牺牲精神,谭嗣同有诗‘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湖南人还有敢于革命的精神,毛主席的‘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多么豪迈!多有气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