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元七角二分钱
郑培民在湘潭任市委书记时,有一个八元七角二分钱利息的故事。
1987年7月的一天,湘潭市委办主管财务的副主任张震力拨通了郑培民的电话:“郑书记在屋呢……出差费已经报销完了,我给你送去呀……你自己来取……那我等你。”
不一会儿,郑培民敲门进来:“同志们好!”
大家起立:“郑书记好!”
张震力把报销的钱递给郑培民:“你再数数!”
“看看多不多?”郑培民数罢,“不多不少!”之后,他从兜里掏出一沓钱,交给出纳员:“这是5000元,上党校时借的。”
出纳员接过钱点罢,找出一张借条递给他:“两清了!”
郑培民又递给她八元七角二分钱。
出纳员纳闷:“这是什么钱?”
郑培民说:“这是我预借那笔旅差费的活期存款利息,应该交公。”
出纳员看着张震力。张震力说:“就那么点钱,你收起来吧!”
郑培民说:“不该我得的钱,一分也不能留,是公家的就该还给公家。”
张震力说:“郑书记,你没有招待客人的餐费条子吗?”
郑培民说:“招待客人是私交,我根本没有开收据。”
张震力对出纳员说:“这点儿钱郑书记坚持交公,你就做个票据吧,不然没法进账。”
出纳员填了一张入账单给会计看,会计签了字后说:“郑书记,把你的名字写上吧!”
郑培民在那张票据上写上了自己的名字,笑着说:“这才是两清了!好了,你们忙。”说着,他如释重负地走出了财务室。
张震力感慨地说:“什么事都是从一点一滴做起,好事可以集腋成裘,坏事也可以积恶成习。所以才有‘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的警句。郑书记这是防微杜渐啊!”
出纳员说:“这若搁一般人就不在乎了,连10元钱都不到,还值得这么认真?”
会计说:“这就足见郑书记的难能可贵了。”
张震力又想起前一段时间的一件事。郑培民的儿子郑海龙腿摔伤了,情急之下,市委办安排了公车送孩子上医院。
一天,郑培民委托妻子杨力求来到市委办财务室,拿出两百元钱:“收下吧,这是送海龙去医院和给海龙接医生用车的钱。”
财务室负责人说:“怎么交这么多?”
杨力求说:“总共十来次呢,不多,就当是加油的钱吧。”
财务室负责人说:“孩子腿摔伤了去医院用车就别交钱了,也不是出去办别的个人事。”
杨力求说:“他爸有话,个人用车无论干什么,必须交钱。如果你不收,他回来也得批评我的,最终还得交。”
财务室负责人只好把钱收下,给杨力求开了张收据。
杨力求深知丈夫郑培民的性格。一天,郑培民去省里参加会议,司机把车开到郑培民家楼下等他。
杨力求从楼里出来,经过车旁,司机推开车门问:“杨姐上班去?”
杨力求说:“我去长沙。”
司机说:“书记也去长沙,你坐车走吧!”
杨力求说:“你们事多,我去车站坐客车。”
司机说:“没别人,就书记自己。”
杨力求说:“那我也不坐。”说完,头也不回地走了。
郑培民下楼上车,对司机说:“走吧!”
司机说:“郑书记,杨姐也去长沙,咋不让她也坐这车一起走呢?”
郑培民说:“她大姐今天生日,她着急。”
司机说:“咳,什么着急不着急的,那长途大客车还比咱车快?”
郑培民说:“已经习惯了,拉她她也不会坐的。”
小车开出市委大院,从杨力求身边经过,司机减速鸣笛,杨力求看也不看,只顾向前走。
有人对郑培民当年从湘潭到中央党校学习回来报账时交所借差旅费利息的事不大相信,江麓机械厂的职工陈明君说:“我相信。我给他照了张相,他硬是给了我两块钱照相费。”
那是1993年5月的一天,湘潭市齐白石纪念馆开馆,时任副省长的郑培民应邀参加开馆仪式。陈明君是个摄影爱好者,他看到郑培民正在很随和地与田翠竹老先生聊天,便走了过去说:“郑副省长,您好!我叫陈明君,江麓的职工。我想为你们拍张照,可以吗?”郑培民十分爽快地答应了:“当然可以,你是江麓的,我们还是老邻居哩!”原来,郑培民的妻子调到长沙以前,他们住在湘潭市委大院里,市委大院与江麓仅一墙之隔。陈明君很麻利地为郑培民和田老先生照了一张合影。
几天后的星期天,郑培民回到湘潭。他去菜市场买菜时,不想与陈明君巧遇。在陈明君邀请下,郑培民来到陈家,看到照片,连说:“不错,不错,照得蛮好的。”那时,照一张相的费用是两元。郑培民随即从衣袋里掏出两元钱递给陈明君。陈明君不肯收,可郑培民说什么都要给他:“要收的,不然相片我不要了。”陈明君无法拒绝,只好把这两元的照相费收了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