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军的推荐信
2002年4月15日,郑培民去世已经一个多月,湖南省军区原副政委黄祖示和湖南省军区原副司令员彭楚政,联名写了一封建议宣传郑培民模范事迹的推荐信,寄送省委书记杨正午、省长张云川及有关中央领导同志。信中简要介绍了郑培民生前的事迹。他们俩认为,郑培民是新时期的优秀领导干部,是实践“三个代表”的典范。他一身正气、两袖清风、勤政为民、无私奉献,把自身形象视作群众认识党的窗口。因此,建议中央有关部门在全党大力宣传郑培民的先进事迹,以弘扬正气,强化公仆意识,引导教育各级干部学榜样,在新时期创立新功。
推荐信后面,附有一套完整的材料。它包括《实践“三个代表”的典范,当代领导干部的楷模——湖南省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郑培民同志简要事迹》《“廉政账”中的培民(记有稿费交公和拒收礼品数百次、礼金数十万元的账目)》《与时俱进的培民、百姓敬重的培民》及撰写人的简历。
中央领导同志收阅建议信件以后分别做了批示。当年6月,中组部、中宣部、新华社、《人民日报》派人组成联合调查组到湖南,做了进一步调查核实,并向党中央写出了核实报告,一致认为这一典型站得住脚,应该向中央推荐。在中央同意将郑培民列为焦裕禄、孔繁森式的重大典型之后,立即在全国开展了声势浩大的宣传和学习郑培民的活动。
10月13日,新华社播发了长篇通讯《公仆本色——追记湖南省委原副书记、省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郑培民》,新华每日电讯当日刊登。次日,《人民日报》在头版头条刊发了这篇通讯,《经济日报》《中国青年报》《农民日报》《科技日报》《文汇报》和《湖南日报》《长沙晚报》等报纸也都在显著位置刊登了这篇通讯,有的还配发了评论。
10月18日,郑培民先进事迹报告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随后,报告团成员又到中央党校做了报告。从中央到地方,迅速掀起了学习郑培民,坚持执政为民、当好人民公仆的热潮。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
17年过去了,2018年12月的北京,在“伟大的变革——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型展览”的展厅里,郑培民作为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被列为纪念改革开放40年“榜样的力量”。在他逝世17年后的今天,他的名字,被以这样庄严的方式所铭记。
在湖南湘西,“为民书记”的名字同样被深深铭记。“改变千古羊肠道,火禾公路暖人心。千言万语说不尽,永远难忘书记恩”这首山歌,至今仍在苗家百姓中广为传唱。在郑培民生前的扶贫联系点凤凰县火炉坪乡的一座山头,郑培民同志的铜像高高矗立——他手挽外衣,面带微笑,俯瞰着这片他曾深爱的土地。
中共湖南省委机关大院。郑培民同志的家,不算大,却很整洁。
17年了,因为少了男主人,这个家显得有些冷清。然而,因为一种真实的怀念,这里始终充满着温暖。
从郑培民逝世至今,每逢清明,杨力求都去墓地祭扫。
在这一天,她总会碰到远道赶来给郑培民扫墓的李德胜——桃源县漳江镇“川湘饭庄”的老板。在丈夫的墓前,她还经常会碰到素不相识的人,会看到一束束整齐摆放的鲜花。“我问他们为什么来,他们只是说,想培民书记了。”
忘不了“为民书记”的,还有凤凰县培民学校的孩子们。十几年来,孩子们每年都会来到郑培民同志铜像前,缅怀人民公仆,传承培民精神。
更让杨力求感到欣慰的是,儿子、女儿在党的培养教育下,正秉承父亲的品格,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努力工作。
怀念以承载永远,激励寄希望未来。杨力求说:“所有这些怀念,都因为老郑是一个值得怀念的人,是一个高尚的人,是一个永远活在人民心中的共产党人。”
我们永远记住了,“感动中国”2002年度人物颁奖辞中属于郑培民的一段话——“他身居高位而心系百姓,他以‘做官先做人,万事民为先’为自己的行为标准,直到生命的最后时刻仍然不忘自己曾经许下的诺言。他树立了一个共产党人的品德风范,他在人民心里树立起一座公正廉洁为民服务的丰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