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湘饭庄的“兄弟”

川湘饭庄的“兄弟”

湖南桃源县漳江镇八字路有个川湘饭庄。说是饭庄,其实就是个灰头土脸的路边小店,小到只有两张桌子,走在路上一眨巴眼就可以略过它。

1990年8月的一天中午,郑培民和秘书赵强、司机小李在出差途中,第一次来到这里。

饭店老板见有客人,便一瘸一拐地迎上来,提壶倒水。

郑培民问道:“老板您贵姓?”

老板答道:“免贵姓李,名德胜。”

郑培民说:“好名字!这个名字毛主席用过。”

李德胜说:“你们点菜吧!我马上给你们炒。”

赵强问:“怎么老板掌勺?厨师呢?”

李德胜回答:“这么个小饭店,还雇什么厨师呀!维持生活吧,要不然还得让残联照顾。”

郑培民说:“身残志不残,我佩服你。今后往返过路就不去别的饭店了,就在你这儿吃。”

李德胜忙说:“三位进我饭店就是高抬我。不过我一没学过徒,二没上过烹饪培训班,厨艺一般。”

郑培民说:“没关系,我们吃饱就行。”

李德胜上下打量了一下郑培民,然后看看赵强和小李:“你们不是做买卖的。”

郑培民笑着问道:“怎么看得出来?”

李德胜说:“做买卖的如果有车了,那就是企业家了,挑拣也大,毛病也多了。你这么随和,肯定不是做买卖的。”

大伙听了,都笑了起来。

没过多久,郑培民一行三人又来到饭庄吃午饭。

因为饭有点儿夹生,赵强和小李吃了几口就吃不下了。李德胜见状很不好意思,连忙过来道歉,提出给客人下点面条。

郑培民边吃边说:“不用了,我们牙口都挺好。再说了,自个家做饭也免不了出现这种情况。”

李德胜说:“你这人可真能体谅人!这么说,你下回路过还能进来吃饭?”

郑培民说:“没说的,你不用多心。我们又不是来下馆子改善生活的,吃饱肚子就行!来,请再给我盛半碗……”

就这样,一来二往,郑培民和李德胜一家人成了朋友。李德胜也终于知道,这个随和的客人叫郑培民,是湘西州委书记。每次往来湘西州与长沙,只要是坐汽车,郑培民一行人准会到李老板的小店吃饭。每次,郑培民都要从包包里扯出一条特意带来的香烟:“给,拿着抽!”李老板也有礼物回赠:自家腌的酸萝卜泡菜。

1996年8月18日,已担任省委副书记的郑培民邀请李德胜去长沙做客。这一天,李德胜特意带上了一小坛郑培民爱吃的泡菜。一见面,郑培民就高兴地握着李德胜的手说:“你是我们家最尊贵的客人。”郑培民问这问那,特地询问了他家的生活情况。李德胜说:“7月中旬,洪水进了县城,八字路也受了灾,水淹到了屋顶。”听到这里,郑培民沉重地说:“请转告乡亲们,尽快恢复生产,重建家园。”

1997年春节,郑培民去湘西视察,又特意去看望李德胜。一进门,郑培民便双手抱拳,亲切地招呼道:“老弟,给你们拜年了。”李德胜夫妇接过郑培民送的香烟和给孩子的礼物,紧紧握住了他的手。郑培民看了看李德胜家里的年货,乐呵呵地说:“好!好!一年比一年好!”

2000年1月的一天,郑培民去凤凰县考察,途经漳江镇时,已临近午饭时分,郑培民提出“到八字路去,看看我的一位兄弟”。这位“兄弟”,就是李德胜。郑培民一进饭庄,就笑着对李德胜说:“老弟啊!我们只吃小菜便饭,你们也一起吃吧。”郑培民边吃边问李德胜:“生意怎么样?”“孩子读书成绩怎么样?”用完餐,郑培民照例要付钱。李德胜夫妇认为自己也一同吃了,郑培民又送了礼物,执意不肯再收钱了。郑培民风趣地说:“李老板是靠这个吃饭的,钱还是要收的,你们有钱了,我们才高兴呢!”

像李德胜这样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百姓朋友,郑培民还有许多。随意走在湘西的村头地角,常会听到人说:“培民书记是我的好朋友。”“培民书记像我的好兄长。”这种友情,是郑培民用心培养出来的。

郑培民下农村,总要到农民家去:掀开锅盖瞧瞧吃的什么饭;看看猪圈牛栏的家畜,撩开蚊帐摸摸农民床上的被褥。郑培民还爱在农民家吃饭,筷子直奔油辣的农家菜,粗糙的饭食也嚼得津津有味。每次吃完饭,他一定会把饭钱交上。有时,他还会在农家住宿。每次到湘西州永顺县高坪乡雨龙村,他都会住在一户孤寡老人家。郑培民心里明白,农村的孤老,没有子女照顾,精神上孤寂,有时也难免被不懂事的乡邻欺负,他要用自己的行动,为孤寡老人带来精神上的支持和尊重。

一次,郑培民刚走进凤凰县火炉坪乡,就发现一位老人在远处招手。村干部向他解释,这是村里的五保户,80多岁了,没见过省里的大干部,想把他看得清楚一些。

“那好,我和老人照张相,让老人家看个够!”郑培民笑着走了过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