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法三章”
1959年9月,郑培民怀着喜悦的心情来到离海龙镇约20公里的梅河口海龙五中,开始了高中阶段的学习。
海龙五中的前身是海龙中学的高中部。1959年,我国进入三年困难时期。限于各方面条件,当年海龙五中招生人数非常有限,全年级4个班仅招收175人,学生全是海龙及周边五六个县初中毕业生中的佼佼者。
郑培民在校期间,海龙五中各方面条件都非常艰苦。校舍是由原来劳改农场改造而成的破烂不堪的土楼,窗小门小,窗上装有铁丝条,锈迹斑斑,室内采光条件差;冬天,教室里不旺的炉火抵不住寒气,上课时同学们一个个冻得手脚发麻。宿舍里更冷,四壁挂霜,冷如冰窖,同学们即使穿着棉衣躺进被窝,也仍被冻得瑟瑟发抖。
艰苦的环境,更能考验一个人的意志品质。因为粮食紧张,同学们的一日三餐只能算计着吃,很多同学经常处于半饥半饱状态。日子一长,不少同学饿得面黄肌瘦、头昏眼花。一天,班上一位高个子同学饿得实在支撑不住,昏倒在了教室里。郑培民也饿,经常也两眼发黑、头昏脑涨。但为了帮助那位饿昏倒的同学,他硬是勒紧裤带,每月从自己的牙缝里挤出一两斤粮票给他。患难见真情。高中毕业时,这位同学紧紧地握住郑培民的手,感激地说:“培民,是你救了我的命,我将一辈子记住你的大恩大德!”郑培民却说:“同学胜似兄弟,要是我碰到你这种情况,相信你也会助我一臂之力!”
为了战胜经济困难,那些年海龙五中除了开荒种菜、开展生产自救外,每到农忙季节,还要组织学生下乡支农。有一年夏天,郑培民和全班同学来到杏岭公社帽山大队,帮助生产队到水田除草。
那时候的农村,劳动条件很差,水田除草全靠人工一根一根地拔。水田里不但有蚂蟥叮咬,那施了肥的水经过日晒也“咬”人。挽起裤腿光着脚板下田的学生们在水田里没干几天活,手上腿上就出现了红疹似的小疙瘩。那种小疙瘩痒得钻心,挠破后再下水田一泡,就开始流黄水、溃烂。有的同学支撑不住,病倒了。
带队老师跟生产队长商量,决定让腿部皮肤溃烂的同学去旱田干活。这样一来,水田除草的人手就不够了。郑培民的腿部皮肤也溃烂了,老师让他去旱田干活。可他想,如果自己也走,拔草的人更少。要是除草不尽,杂草欺苗,秋后水稻必然减产。于是,他拒绝了老师的好意,一直咬牙坚持着,直到除草结束。他这种牺牲和奉献精神,给老师和同学们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郑培民一向洁身自好、品行端正,深得老师和同学们的信赖。但即便如此,郑培民也蒙受了一场不白之冤。
1960年9月新学期开学不久,班上一个同学偷了另一个同学的钱包。事发后,那个同学将偷来的钱包弃之于地,想嫁祸于人。正巧,钱包被郑培民捡到并上交给了班主任。那个同学便污蔑是郑培民偷了钱包,并利用自己是团委委员的身份,给了郑培民团内警告处分。因为这件事,郑培民被取消了“三好学生”和优秀干部的评选资格。无端蒙受了一场不白之冤的郑培民,身心异常痛苦。时任班主任兼团支部书记的于临泉老师根据郑培民的一贯表现,感到事情有些反常。他通过深入细致的调查,终于弄清了事实真相,撤销了对郑培民的处分决定。
这件事虽然过去了,但它给郑培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使他对生活的体验更深了。他深感决不能冤枉一个好人,也不能放纵一个坏人。
“见贤思齐,见不贤而自省。”这件事情发生后不久,经过一番痛苦的反思,郑培民于当年9月18日写下了激励自己奋发向上和规范自己言行的“约法三章”:
一、树雄心、立大志,惜寸阴、争分秒,把青春和生命献给共产主义事业。
严格遵守作息制度,午读报纸、杂志,晚记日记。
积极锻炼身体。
加强政治素养,积极参加社会活动,保证出席率。
尊敬师长,不耻下问,保证当日工作当日完。
努力学习,全面发展,争取攀登科学高峰。
二、艰苦朴素的生活作风。
一切用品因陋就简,不铺张浪费,杜绝乱花零钱的现象。
一学期回家五次。每周看电影一次。
粮票保证算了吃。
在生活艰难时半工半读,不难为家庭和父母。
三、“吾日三省吾身”。
力求举止稳健,言谈大方幽默,待人谦虚谨慎,处事坚韧果断。视“富贵如浮云”,待“才华似珍宝”。鄙“谀媚捧颂”,爱“诚实公道”。“人敬我一尺,我敬他一丈。”珍重每一点友谊表现,取其精而不视其粕,与同学一视同仁。
艰苦学习,有所作为。
这时的郑培民,刚满17岁。如果说18岁是一个人成年的标志,那么郑培民写下的这篇“约法三章”,则是他成年前的“人生宣言”。这篇“宣言”志存高远而又脚踏实地,理想宏伟而又措施具体,展现了青年郑培民的思想品格和精神风貌。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上,郑培民正是按照自己擘画的这幅人生蓝图,不断地丰富和完善自身,铸造了自己的辉煌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