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年轻人上来”

“让年轻人上来”

钱学森向来重视对青年人才的培养,中国导弹航天事业刚起步时,他便为培养航天科技人才花费许多心力。前文中已经谈及钱学森在教学上的细致认真,而关于“120个人和1个人”的故事更体现出他对青年人才的爱护与重视。

1957年2月,高等教育部和中国科学院联合在清华大学开设的工程力学研究班(120人)与自动化进修班(120人)正式开学。[6]当年被选送到力学研究班的何友声(中国工程院院士、曾任上海交通大学校党委书记)回忆道,他当时曾提问钱学森,说钱先生在国外一直发表非常重要的、有影响的文章,为什么回国后不发表了?钱学森笑答,自己花了力气办班教课,虽然做研究写文章的时间没了,好像是一种牺牲,但并非如此,现在教120个人,将来这120个人成长起来,都能做研究、发表很重要的文章,那就有百余篇文章,这跟他一个人发表文章相比是值得的。

晚年时,钱学森写了大量的书信,其中有许多是与后辈探讨学术问题的信件,言语间无不流露出他对青年的爱护,例如:

1980年致张沁文的两封信中,钱学森写道:

以你我年龄论,你应居第一线,而我还有别的事,不能当农业系统工程的主力了。我希望你迅速前进!前次面谈,要你学外文,学运筹学,也是此意。当然,我将尽力相助,另寄上我收集的一些报刊,供你参阅,也是此意。(1980年5月8日致张沁文)

《农业系统工程》一讲,还是请你来录象(像),已告电视台同志了。是有意“赶”你上“架”,让你锻炼讲解的本领。有科学成就的人,其素养之一就是讲解有吸引力。如果你自以为这方面还需要提高,那这次录象(像)正是好机会。你也可以在家里演练,请你爱人当听众。请你一鼓足(作)气不必迟疑了。(1980年8月24日致张沁文)

img

1978年8月,钱学森在全国青少年航空夏令营营地为青少年签名留念

img

1978年5月13日,钱学森与青年教师握手

在1981年6月21日致杨春鼎的信中,钱学森写道:

六月四日信及油印大作收到。《形象思维与计算机技术革命的设想》看后,感到尚不宜作为学术论文发表。又考虑到您的具体情况,建议把内容改写成分篇的“随笔”,每周如能投登一二篇,共一两千字,也是可行的一种取得生活接济的方法。这些“随笔”最后可以提炼出学术论文,那就是您的科学贡献了。

信中可见钱学森不仅秉持科学严谨的治学态度,也为他人实际困难思虑周到。不久后,钱学森还为杨春鼎的家庭困难致信时任安徽省委第一书记的张劲夫,信中说:

淮南市淮南师专中文科文艺理论组的教师杨春鼎同志是一位可以造就的青年。我是从通信和他的文章认识他的。他目前的困难是工资(月58.50元)比较少;有两个孩子;爱人是农村户口,不能在淮南市找点工作。如省有关部门能批准他爱人的城市户口,将是对他极大的鼓励。为了培养年青教师,促其成长,我相信您是愿意考虑上述这件事的。

对于来信者在信中对钱学森的崇拜、赞美之词和自身的谦卑态度,钱学森一直表示人与人在学术交流中应该是平等的,并重视给青年人才更多的鼓励与发展机会。例如:

我和您的学术交往并不是我自己工作以外的事,而是整个工作的一个不可缺少的部分。所以请不要以为这是给我添什么负担;不,这是我必须做的!但弄个什么顾问名义,写什么题词,都不是学术工作,所以一概不干。我从来不干!请您谅解。也请《技术美学译丛》的编辑同志谅解。这当然不是不关心技术美学,我完全支持您当编委、义务编委,我当您的后勤!您要写点工业美学研究的文章,当然好。但千万不能说成是我的什么“教诲”!同志间的讨论,从来不是谁给谁的“教诲”!(1985年1月15日致张帆)

四月二十一日来信及开放经济论文都收到。我完全没想到写《经济动力学》的一位作者竟是一位十六岁的高中二年级学生,我是把他当做一位四十岁左右的科技工作者来提意见的!一位十六岁的青少年而能写出这样的文章,可谓了不起!想想我自己,那真可以说您比我强多了;我祝愿您将来远远超过我!一定要超过我!作为一个长了年纪的人,光是有良好的祝愿不行,应该对您有点帮助。为了您能在今后迅速成长,我提点意见供您参考。(1985年5月6日致胡向前)

您自称是小人物,这不妥!我们的社会是平等的,在学术工作中更是如此,人无大小之别,完全平等。(1985年6月21日致孙柏林)

“追求真理,永无止境,明确目的,自强不息”是对自己的要求,但注意:人老了,要让位,让年青人上来。您也要有接班人呀!(1985年7月23日致吴世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