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 记
后 记
我原不是一个专门研究钱学森的专家,只因工作机缘做了一个功课,去探索钱学森是一个怎么样的人。
我想先说说本书的来源。
本书内容来源于展览“选择——钱学森的初心与信仰”,其以“选择”为视角探索了钱学森一生的成长故事。
这个故事主题的一个重要启发来自浙江大学应用心理学博士陈海贤对于“如何看待、处理人生选择”这一问题的建议。陈海贤博士指出,当我们面临人生选择的时候,如果只是从风险、收益、机会、成本等各种利弊得失判断,那么这其实是一个经济选择,实质是在做“比大小”的数学题,这个选择里并没有“我们”自己;而只有把选择放在“自我形成”的框架中去考虑,即先想想自己想成为什么样的人,再去看待选择的时候,才真正把选择的权利交给了自己。我们就是在用自己的选择,把自己塑造成那个想成为的人[1]。由此,“选择”似乎也提供了一个视角,那就是每个人曾经做过的、将要做出的选择,都在刻画着他是什么样的人,还想成为什么样的人。我们能够从“选择”中去认识一个人。
另一个重要的启发来自德国发展心理学家保罗·巴尔特斯(Paul B. Baltes)的毕生发展观,该理论认为:① 发展贯穿一生,是指在个体的一生中,为了适应自己选择或生存的环境,个体在能力上所发生的一系列变化;② 发展是多维度、多方向的,发生在生理、认知和心理社会这三个维度的交互作用基础上;③ 影响人发展的主要因素包括遗传和环境,后者包括成熟的作用、发展背景(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和邻里环境、文化和种族、历史背景)、常态和非常态影响、影响时机等。该理论在阐释生命发展的全程性时指出:“生命中任何一个时期都会受到过去经历的影响,反过来,该时期经历又会影响个体今后发展。每一时期都有其独一无二的特点和价值,各个时期都是同等重要的。即使人至暮年,依然可以获得情感和智力的发展。”[2]这些观点提醒我们,成长并非只属于青少年,成长是一生的事,对一个人更全面的认识也应该在其一生的范畴中用动态变化的、多维度的眼光来看。
正是借鉴了上述观点,“选择”展在叙事上有了不同于一般人物生平展的角度。一般的人物生平展往往基于对人物生平的官方的总结评价,主要表现人物的代表性工作与贡献、成才成就背后的主要因素、人物的崇高精神品格等。但“选择”展的重心不在宣传人物的丰功伟绩,而是从发展心理学的角度出发,基于人物自身经历,探索人物在成长的各时期是什么样的人、想成为什么样的人。这其实是毕生发展学中所讲的人的“同一性构建”(Identity Construction)问题,是“个体对自身及自己生活目标的意识”[3],其关乎一个人“生存意义”的哲学问题,涉及人生发展中的性格、理想、职业选择、人际关系、社会参与、价值观、人生观等。如果说以往的钱学森生平展多在讲述钱学森(在社会属性上)是谁,那“选择”展则重在考察他如何一步步成长为钱学森自己。因此,“选择”展着力从人物自身的言行思想中捕捉其在各时期特定环境、背景中自我的点滴认识、选择、成长。展览中多采用相关人物的回忆、自述,关注人物自己的价值追求和自我评价,从而使我们有机会对钱学森的认识从以往宏大的总结评价层面回归到具体的人的成长层面。
我认为是这一叙事角度使该展览文本有了出版的价值和机会。从展览到书本,是将同一个故事编织在不同的传播载体上,这并非简单地复制叙事文本,其间有许多难点,我只能边写边摸索着前行。“选择”展作为一个临时展览,当它在钱学森图书馆的临展厅展出时,馆内常设展厅内正同时展出着主题为“人民科学家钱学森”的人物生平事迹基本陈列。这样的展览时空与观展背景,加之展览受到的设计制作等方面条件限制和人工讲解等辅助性阐释配置,这些因素都会影响故事的呈现。展览语言的独特表意方式完全不同于书本写作,比如,书本写作在表述的完整性上有更高的要求,在叙述空间上不像展览那样会受物理空间的限制。因此,本书在内容上较之展览有所延伸、拓展,但也有一些展览能够带来的特有的视觉和空间体验是本书难以企及的。不过,尝试了在两种叙事载体上的“书写”后,我想这个故事或许还是更适合以书面形式呈现。
本书的出版是策展成果化的一项重要体现,是对内容策划工作的进一步肯定,这使我感到荣幸也备受鼓舞。关于钱学森的出版物非常多,倘若本书尚有一些独特的意义和价值的话,我想主要在于两方面,一是在整体叙事上,有一个探索人物的新视角;二是在具体的叙述中做了些整理性、研究性工作。能遇到一个不同的叙述角度实属幸运,但我深知自身才识浅陋,对相关材料的学习和洞察还远远不够,因此全篇必有一些不足或不当之处,我当为此负责。需要说明的是,这项工作的成果化来自集体的努力,因此要感谢从策展到成书过程中给予指导和支持的所有师友,特别是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的领导,包括钱永刚馆长、张凯(执行)馆长、盛懿书记和魏红副书记。其中,我尤其要感谢钱永刚馆长,如果没有他的巨大支持、时时关怀和宝贵指点,就没有这个展览的顺利推出和内容的出版转化。实际上,当初选用“选择”作为叙述线索的灵感之一也是源于钱馆长的文章《钱学森人生的五次选择》。
感谢钱学森图书馆学术研究部、征集保管部、社教宣传部、运营合作部和综合事业部的老师们,他们以各自的专业知识和服务助力展览工作,应该说,在这个关于“钱学森一生成长故事”的构建和讲述中,离不开他们的智慧与付出。其中,我要特别感谢张现民和吕成冬两位研究钱学森的专家,一方面,在展览和书稿中吸收了他们已有的学术成果和观点,另一方面,每当遇到学术上的问题时,我总会向两位老师请教,而他们也总是不厌其烦、毫无保留地与我共同探讨、为我答疑解惑。
感谢我所在的陈列展览部的所有同事,包括张珊珊部长、杨亮副部长、翁圣宬老师、钟诸俍老师和吴海东老师,他们在智力、技术和情感上都对这项工作提供了许多帮助。尤其是张珊珊部长,2017年10月她向我布置了这项策划任务,使得我有缘遇到这个故事,而珊珊老师也给予了我极大的信任与创作的自由,每当我在工作中感到焦虑和灰心的时候,她总是第一时间提供帮助,带给我及时的支持与宽慰,就像一缕和煦的春风,给人温暖的力量。
感谢资深出版人韩建民老师(现任杭州电子科技大学融媒体与主题出版研究院院长),正是韩老师在看过“选择”展览后,最先提议要出版这一故事,从而使展览内容有了成书的契机。感谢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的钱方针老师、吴雪梅老师、黄婷蕙老师,她们为书稿的编辑付出了许多心血,最终把这些稿纸收拾得有了出版的模样。
我也想感谢我的家人和朋友,他们的爱护一直支撑着我,使我能够最终完成展览策划与书稿写作,我当知福、惜福。
自我的形成不是一个发现的过程,而是一个创造的过程。[4]“在短暂的一生中,没有人能够掌握所有的才能、满足所有的愿望、探究所有感兴趣的事物、悉数获得生命中所有的丰富经历。在成长的可能性与成长时间的有限性之间存在着一种张力,这种张力决定着人的生命。通过选择某种可能性去追求,通过让这些可能性渐行渐远、达至无穷。每个人都在编写着有关人的发展的未尽故事。”[5]钱学森的故事往往是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典型素材,但其本身也是一个极其丰富迷人、极富深意的人生故事。有人歌颂、赞扬钱学森的丰功伟绩和崇高精神,有人从人生智慧的意义上解读钱学森,有人看到个人命运与家国时代的具体关联,有人探讨科学与政治的关系,有人思考生命的价值与追求,也有人读到一些相似的历史或人生话题。人们不只是在试图认识钱学森,也在理解自己的当下与前程。
最后,感谢每一位读者,你们的阅读与感受,将定义这份工作最终的意义。
[1]陈海贤:《了不起的我》,台海出版社,2019年。
[2](美)黛安娜·帕帕拉、(美)萨莉·奥尔茨、(美)露丝·费尔德曼:《发展心理学 从生命早期到青春期》,李西营译,人民邮电出版社,2016年,第25页。
[3]车文博:《当代西方心理学新词典》,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474页。
[4]陈海贤:《了不起的我》,台海出版社,2019年。
[5](美)黛安娜 · 帕帕拉、(美)萨莉·奥尔茨、(美)露丝 · 费尔德曼:《发展心理学 从成年早期到老年期》,申继亮、李西营、冀巧玲译,人民邮电出版社,2013年,第30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