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年自我评价
晚年钱学森如何评价自己的工作与贡献呢?他自称是一名“科技工作者”,对于自己在中国“两弹一星”事业中的工作,钱学森表示:“个人只是尽力做了一点应该做的工作,那是很有限的。要说功劳的话,首先要归功于党的领导,第二是广大科技人员的努力。”“我只不过参加了导弹卫星工作,那是成千上万人的集体功劳;所以我干的不过千分之一、万分之一而已。”
1997年钱学森对钱学敏谈及对自己工作的看法时说:“其实,关于‘两弹一星’的科学与技术,我在美国时就都掌握了,也做出来了。回到祖国以后,只不过是把它拿过来运用,虽然也有一些创新,但基本的、原始的创新不多。而我多年来和你们一起研究和探讨的这些问题与设想,才是我回国以后开创性的、全新的观点和理念。它的社会意义和对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性,可能要远远超过我对中国‘两弹一星’的贡献。”这也是为什么钱学森曾对孙子说:“上世纪爷爷做的这点事儿,如果叫伟大的话,那么21世纪的爷爷将更伟大。”

20世纪90年代钱学森与学术讨论小组合影(站立者左起为涂元季、钱学敏、戴汝为、于景元、汪成为、王寿云)
钱学森反对自己被称为中国“航天之父”“导弹之父”,他一再表示这样的称谓是不科学的。1990年3月7日致钱学敏信中,钱学森特地就此问题给出了解释,信中写道:

钱学森与孙子钱磊在一起
蒋英于4日下午告诉我说,在2日下午归途中,您向她表示在“传”中不称我为“××之父”,想不通。现在我要向您解释几句:
原子弹、氢弹、导弹卫星的研究、设计、制造和试验(简称“研制”)实际是几千科学技术专家通力协同合作的成果,不是哪一个科学家独自的创造。这与一百多年前马克思创立马克思主义完全不同,请您认识这一点。

1987年3月,钱学森与蒋英在联邦德国黑山风景区留影
因此用“××之父”是不科学的。A.Einstein上书Roosevelt开始了世界上原子弹的研制,但无人称Einstein为“原子弹之父”。美国领导原子弹研制的是R.Oppenheimer,也无人称Oppenheimer为“原子弹之父”。倒是与Oppenheimer闹个人意见的E.Teller,被正直的美国人以嘲笑的口气,称为“氢弹之父”。
因此,“××之父”一词不是好话。您对现实世界不够了解;心是好的,但注意,不要帮倒忙!
1993年,钱学森在一封信中写道:“我们这帮人是找到了出路的,这就是中国知识分子的出路:为祖国的科学技术、文化事业无私奉献,直至最后。”
这或许是钱学森基于自己一生求索而给出的一个人生答案。经历了一次次选择与成长,钱学森在“科学家”和“党员”这两个身份的统一中找到了坚定信仰的道路。这是钱学森一步一个脚印走出来的人生之路,也是通向“有作为的科学家”的披荆斩棘之路,更是引导无数后人继往开来的光明道路。
钱学森同志具有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几十年来,他始终保持对马克思主义的崇高信仰、对共产主义的坚定信念、对党的高度忠诚,不论遇到多少艰难困苦,都坚定理想信念不动摇。
——新华社北京2009年11月6日电
[1]高永中.哲学社会科学的杰出探索者——钱学森[J].钱学森研究,2016(第2期).
[2]《高永中在纪念钱学森同志归国6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国共产党历史网:http://m.cssn.cn/dzyx/dzyx_dsyj/201511/t20151128_2717857.htm。
[3]张可文:《做钱学森先生秘书时的二三事》,载李佩、郑哲敏主编:《钱学森科学和教育思想研究文集》,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4年,第141页。
[4]《中国科大1958、1959级近代力学系校友座谈回忆》,载侯建国主编:《钱学森“火箭技术概论”手稿及讲义》,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338—339页。
[5]刘涛.我们曾负责钱学森的安全保卫工作[A].王春河,陈大亚,刘登锐等编.钱学森的大师风范[M].北京:中国宇航出版社,2011.11:126.
[6]方惠坚、张思敬主编:《清华大学志下》,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722页。
[7]吕成冬、李梦涵:《钱学森的治学之道》,《学习时报》2018年10月10日。
[8]叶永烈:《大师的剪报》,《新华日报》2009年9月15日。
[9]顾吉珉:《钱学森书信:一座书信史上的丰碑——从〈钱学森书信〉和〈钱学森书信补编〉谈起》,《钱学森研究》,2016年第1期。
[10]李明,顾吉环.事理看破胆气壮——对钱学森科学道德境界的认识和理解[J].钱学森研究,2016(第2期).
[11]钱永刚:《钱学森人生的五次选择》,《今日科苑》2015年第5期。
[12]即上页图中的“唯物史观”。
[13]指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的现代科学技术体系。
[14]“钱学森批注整理与研究”子课题组:《钱学森批注》导言,载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研究中心编《钱学森研究第3辑》,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7年,第1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