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2 变形测量

2.4.2 变形测量

1.全面观测

观测点埋设好后,一般需要15d达到稳定。在观测站地区被采动之前,为了准确地确定工作测点在地表移动开始前的空间位置,应对地表观测站的全部测点进行全面观测。全面观测的内容,包括测定各测点的平面位置和高程等。根据煤矿测量规程对地表观测站的观测要求,全面观测采用E级GPS静态控制测量方案。本项目E级GPS静态控制测量共使用5台海星达H32全能型GNSS RTK系统,如图2.4所示。

全面测量在各测站点上的接收卫星信号数据时间一般大于1h。高程采用大地高程。全面观测得出的数据作为观测站的原始观测(又称为初次观测)数据。同时,按实测数据将各测点展绘到观测站设计平面图上。

图2.4 海星达H32全能型GNSS RTK系统

为了确定移动稳定后地表各点的空间位置,需要在地表稳定后进行最后一次全面观测。

2.日常观测工作

日常观测工作,指的是首次和末次全面观测之间适当增加的测量工作,为判定地表是否已开始移动,在回采工作面推进一定距离(相当于0.2~0.5平均开采深度H 0)后,在预计可能首先移动的地区,选择几个工作测点,每隔几天进行一次测量,如果发现测点的累计下沉量大于10mm时,即认为地表已经开始移动。

在移动过程中,日常观测工作全部采用GPS观测,直接测定观测点的空间三维坐标,通过数据处理的方法,求其移动变形值。每次观测基准站布设于工作基点上。GPS观测采用静态定位模式,在每一测点上,每一时段接收卫星信号,一般采集数据大于50min。

重复测量的时间间隔,视地表下沉的速度而定,一般是1~2个月观测一次。在移动的活跃阶段(地表每月下沉值大于50mm),还应在下沉较大的区段,增加观测次数。

在采动过程中,不仅要及时地记录和描述地表出现的裂缝位置、宽度的变化,塌陷的形态和时间,还要记载每次观测时工作面开采的相应位置、实际采出厚度、工作面推进速度、顶板陷落情况、煤层产状、地质构造、水文条件等有关情况。

为了保证所获得观测资料的准确性,观测站的各项观测应在尽量短的时间内完成,特别是在移动活跃阶段,观测应在1d内完成。

需要注意,在观测过程中,应定期监测控制点的变化,如发现控制点发生位移,应把控制点作为观测点与其他观测点一起进行监测,而另行布置控制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