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2 施测方法
根据现场情况,本次导线的布设形式:附合导线、复测支导线及碎部测量。
(1)本次选用3个控制点,28个临时性(监测)标志点。
附合导线从已知控制点K1和已知方向K2-K1出发,经过K4点附合到1号、2号点,起到检核作用。然后通过K4点采用复测支导线形式把数据传输到转1、转2、转3点上,通过3个转点进行其他下沉观测点的碎部测量。
(2)根据现场情况,导线为附合导线与复测支导线。采用三架法测量,边长均采用光电测距,采用测回法观测水平角,左角采用前-后-后-前,右角采用后-前-前-后。每站采用一次对中,2个测回;若边长小于15m时,每站采用2次对中,4个测回。
(3)导线测量的主要技术指标如下:
光电测距导线的主要技术要求应符合表3.4~表3.7的规定。
表3.4 水平角的观测限差不超过表格要求
表3.5 光电测距导线的水平角技术要求
注 n为测站数。
表3.6 光电测距竖直角的技术要求
表3.7 光电测距的测距技术要求
(4)导线边长测量要求每条边的测回数不得少于2个,一测回读4个读数,一测回读数较差不大于10mm,单程测回间较差不大于15mm,往返观测同一边长时,化算为水平距离后的互差不得大于1/6000。
(5)水准测量及限差要求。采用四等水准测量,施测时水准仪置于两尺之间,使前、后视距大致相等,这样可以消除由于水准管轴与视准轴不平行所产生的误差。读取前、后视读数前应使水准管气泡居中,读数后应注意检查气泡位置,如气泡偏离,则应调整,重新读数。视线长度一般以15~40m为宜。每站用2次仪器高观测,2次仪器高之差应大于10cm,其相邻两点高差的互差不应大于5mm限差,应在施测时认真检核,如不符合,立即重测。最后取2次仪器高测得的高差平均值作为一次测量结果。平巷中采用S3级水准仪进行测量,每站采用2次仪器高观测,用3m塔尺,各段水准线路往返高差的闭合差应不大于±50mm(L为水准线路长度)。
(6)三角高程测量及观测精度要求。采用三角高程测量,三角高程垂直角采用中丝法对向观测每站一个测回,仪器高和觇高程应用小钢卷尺在观测前、后各量1次,2次丈量结果不得超过4mm,最终取平均值为丈量结果,丈量仪器高时,使望远镜竖直,量出测点至镜上中心的距离。三角高程测量必须进行往返测量,相邻两点往返测量的高差互差不应大于(10+0.3L)mm(L为导线水平边长,m);各段三角高程测量往返高差的闭合差不得超过±100mm(L为导线的总长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