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尔曼·黑塞自述生平

赫尔曼·黑塞自述生平

赫尔曼·黑塞肖像
图片来源: 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ki/File:Hermann_Hesse_2.jpg
本文件采用知识共享;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3.0 荷兰许可协议进行许可。
这是国家档案馆、荷兰国家档案馆和SpaarnestadPhoto的图片,在合作计划的背景下捐赠。可用于商业用途。

我于 1877 年 7 月 2 日出生在德意志帝国时期符腾堡州的黑森林小镇卡尔夫。我的父亲是来自爱沙尼亚的波罗的海德意志人[1];我的母亲是施瓦本人[2]和法籍瑞士人的女儿。我爷爷是一名医生,我外公是一名传教士和印度学家。我的父亲也曾在印度当过一段时间的传教士,我的母亲在印度度过了几年的青春岁月,并在那里做传教工作。

我在卡尔夫的童年被在巴塞尔[3]的几年生活所打断(1880-86)。我的家庭曾由不同的民族组成;现在又增加了在两个不同的民族中并有着不同方言的国家中成长的经历。

我的大部分学习时间是在符腾堡州的寄宿学校度过的,还有一些时间是在莫尔布龙修道院的神学院[4]。我的学习能力很强,拉丁语很好,希腊语也还不错,但我不是一个很好管理的男孩,好不容易才适应了旨在压制和去除个性的虔诚主义教育框架。从 12 岁起我就想成为一名诗人,由于没有正常或正式的实现渠道,曾对离开学校后该做什么而彷徨犹豫。离开了神学院和文法学校后,我成为了一名机械师的学徒。到 19 岁时,在图宾根[5]和巴塞尔的图书和古董店工作。1899 年末,我的一本小诗集出版了[6],随后的其他小出版物也同样没有引起注意,直到 1904 年,在巴塞尔写的以瑞士为背景的小说《彼得·卡门青》迅速获得了成功。自此我放弃了卖书,与一个来自巴塞尔的女人结婚[7],她是我儿子的母亲,并搬到了乡下。那时候,远离城市和文明的农村生活是我的向往。所以从此我就一直住在了乡下,刚从开始到 1912 年,我住在康斯坦茨湖的盖恩霍芬,后来住在伯尔尼附近,最后住在卢加诺附近的蒙塔尼奥拉,到现在我还住在那里。

1912 年我在瑞士定居后不久,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了,战争使我与德国民族主义的冲突愈演愈烈;自从我第一次忐忑地抗议大众舆论和暴力以来,我就开始不断受到来自德国的攻击和大量的辱骂信件。德国官方对我的仇恨,在希特勒时期达到顶峰。我在尊崇国际和平主义的年轻一代中赢得了一些追随者,和罗曼·罗兰的友谊(一直持续到他去世)以及远在印度和日本这样的国家中与我志同道合的人给予的同情,弥补了这种仇恨。在德国,自从希特勒倒台后,我又得到了公众的认同,但我的作品,部分被纳粹压制,部分还没有出版就被战争摧毁。

1923 年,我放弃了德国国籍,取得了瑞士国籍。第一次婚姻解除后,我独自生活了许多年,然后又结婚了。忠实的朋友们在蒙塔尼奥拉(Montagnola)为我提供了一套房子。

直至 1914 年,我都喜欢旅行;会经常去意大利,直到有一次在印度待了几个月后,几乎就完全放弃了对旅行的兴趣,十几年来我再没有迈出过瑞士。

在希特勒政权和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我通过长达 11 年的工作,倾尽心血创作了《玻璃珠游戏》(1943 年,首次出版)这本两卷本的小说。自从那本长篇小说完成后,眼疾和越来越多的老年病使我无法从事更大的项目。

在西方哲学家中,我受柏拉图、斯宾诺莎、叔本华和尼采以及历史学家雅各布·布克哈特的影响最大。但他们对我的影响并不如印度哲学和后来的中国哲学那么大。我一直与美术界保持着熟悉和友好的关系,但我与音乐的关系更加亲密和富有成果。在我的大部分著作中都可以看到这种关系。在我看来,我最有特色的书是《诗集》(合集,苏黎世,1942 年),小说《克努尔普》(1915 年)、《德米安》(1919 年)、《悉达多》(1922 年)、《荒原狼》(1927 年)、《纳尔齐斯和歌尔德蒙》(1930 年)、《东方之旅》(1932 年)以及《玻璃珠游戏》(1943 年)。《回想录》(Gedenkblätter,1937 年首版,1962 年出了增补版)中包含了大量的自传体内容。我关于政治话题的文章最近在苏黎世出版,书名是《战争与和平》(Krieg und Frieden,1946 年)。

先生们,我请你们满足于这个非常简略的概述;我的健康状况不允许我做得更全面。

此自述生平是黑塞在 1946 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时撰写的,后来诺贝尔奖组委会官方进行了编辑和修订。本文原文链接:

https://www.nobelprize.org/prizes/literature/1946/hesse/biographical/

赫尔曼·黑塞于 1962 年 8 月 9 日去世。

[1] 德语:Deutsch-Balten,指波罗的海东岸爱沙尼亚和拉脱维亚的德意志人居民。

[2] 施瓦本是德国西南部的一个文化、历史和语言区域,来源于中世纪的施瓦本公国,13 世纪施瓦本公国瓦解,但这个地域概念被保留了下来。

[3] 是瑞士仅次于苏黎世和日内瓦的第三大城市,西北邻法国阿尔萨斯,东北与德国南北走向的黑森林山脉接壤。

[4] 德国建于 1147 年的西多会的莫尔布龙修道院,是阿尔卑斯山脉南部最完整和保存最好的中世纪修道院。

[5] 德国巴登-符腾堡州的四区及其首府之一。

[6] 1899 年黑塞自费出版了首部诗集——《浪漫之歌》,开始了文学创作之路。

[7] 钢琴家玛丽亚·贝诺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