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板块分离构造
板块分离构造是指板块从母板块上分离出来时产生的构造,为张性或张扭性构造。
板块分离构造分为两部分,其一是子板块凸三角构造,其二是母板块凹三角构造(图2-1)。凹凸三角构造的形成,是由于板块分离前先产生“X”形的张裂带,然后子板块再沿“X”形张裂分离出来,形成凹凸三角构造。由于我们现在见到的板块大多数是从早古生代以前底面朝北的地球四面体上分离出来,或从母板块上分离出来后又再次分离的,所以子板块凸三角构造基本上都是凸三角指向南的。如非洲、南美洲、印支半岛、印度半岛等,都是向南伸出的三角形半岛。在向南突出的凸三角陆块上,应当还有配套的张性或张扭性断裂,由于资料不足,不能进一步阐述。母板块凹三角构造是在子板块分离后,在母板块上留下的“V”字形的凹三角构造。如果不被后期的地壳运动破坏和改造,顺着“V”字形两条边,应当发育张性或张扭性的断裂带。由于绝大多数母板块在底面朝南的晚古生代地球四面体解体后,以及移动、碰撞过程中被破坏,凹三角构造保存很少。目前唯一仍可见到痕迹的板块分离构造,是早石炭世末华北板块与扬子板块分离时形成的板块分离构造。
图2-1 板块分离构造示意图
华北板块在早石炭世末与扬子板块分离,其间隔着特提斯海。早三叠世末,两个板块又碰撞对接,现在保留下来的碰撞对接带基本上反映出当时分离构造的形态——从秦岭向东,沿伏牛山转向东南,经大别山汇交到郯庐断裂带,顺北北东向的郯庐断裂带到苏鲁交界地带,又沿江苏北部向东延到东海,在华北板块构成了一个向南突出的三角形,反映出华北板块向南突出的原子板块凸三角构造的形态。而扬子板块构成了一个向南凹进的三角形,显示出原母板块凹三角构造的形态。由于两个板块在分离时的拉张力,在扬子板块上,从赣东北、鄱阳湖一带到福建,留下了一系列北西—南东向的张扭性断裂带,这些张扭性断裂带的延伸方向与大别山的走向基本一致。应当还有一组北北东走向的张裂带存在,但由于后来的华夏系与新华夏系构造的发育,这些断裂带已被改造而区分不出来了。在板块分离构造刚形成时,并不存在郯庐断裂带。从泥盆纪到二叠纪,广东东部、福建到浙江一带就一直是隆起区,只是浙北、江苏一带二叠纪时接受了海相沉积,板块分离时,是沿该隆起带的西部边缘分离的。板块分离后,苏皖一带成为扬子板块向北伸出的半岛。早三叠世末扬子板块与华北板块碰撞对接时,才进一步发展成现在的郯庐断裂带。关于郯庐断裂带,将在以后的构造问题讨论中进一步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