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子地震削弱区形成的原因及发育情况
2025年09月26日
3.扬子地震削弱区形成的原因及发育情况
自20世纪中期以来,新华夏系第二拗陷带频繁发生地震,但这些地震主要发生在新华夏系第二拗陷带的中段和北段,而该拗陷带的南段,即从秦岭—大别山以南至南岭约800~900千米范围内的湖南、江西等省很少发生地震。新华夏系第二拗陷带承受的自西向东的挤压应力,在中、北段已基本上得到了释放,逐渐趋于平衡,南段承受的由西向东的挤压应力尚未得到释放,发生地震的概率应当加大,可为什么我国秦岭—大别山以南,南岭以北,龙门山、峨眉山以东的扬子板块范围内却很少发生地震呢?原因是在扬子板块范围内,在古近纪到新近纪时,形成了一个弧顶指向北西西的江南弧形构造(图5-1),该弧形构造化解了新华夏系第三隆起带对第二拗陷带的由西向东的挤压力。
江南弧形构造已在第五章中细述,它由九条弧形隆起带和九条弧形拗陷带组成。江南弧形构造带的弧顶向北西西突出,顶住了由西向东的挤压力,即使受到了强大的挤压力,也往往从弧形构造旁侧的剪切方向过去,从而化解了挤压力。如2005年11月发生的九江地震,2009年的随州地震,就是在此种背景下产生的。
需要引起关注的是2010年1月31日遂宁发生的5级地震。遂宁位于龙门山弧形隆起带的内侧,说明由西向东的挤压力已突破了龙门山弧,一旦挤压应力继续东突,突破了武陵山弧和雪峰山弧,地震就可能在湖南、江西发生,这是需要特别关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