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主要的赋油构造带
中国有多条板块碰撞隆起带,还有正在发育中的板块前缘增生带(即大陆架),因此中国的赋油构造带发育非常好,是世界上赋油构造带最多的国家(图6-1)。
中国北部,华北板块与远东板块之间的板块碰撞隆起带主要在中俄交界地区。该板块碰撞隆起带北侧的赋油构造带为俄罗斯提供了丰富的石油。俄罗斯准备向中国和日本出口的石油主要产自该赋油构造带中。板块碰撞带以南的赋油构造带主要应从黑龙江省向西,经内蒙古北部,进入蒙古人民共和国境内。从泥盆纪初开始,华北板块一直向北移动,到中二叠世末才与远东板块碰撞对接,发育了很大的板块前缘增生带,应当生成丰富的石油,都赋存在这条赋油构造带内。所以中国北部赋油构造带赋存的石油,比俄罗斯在西伯利亚赋存的石油应该还要多。该赋油构造带即为图6-1中的Ⅰ带。对于蒙疆板块北部前缘增生带发育情况不太了解,就不多说了。
南岭是扬子板块与华夏板块的板块碰撞隆起带位置,是在中奥陶世后形成的,是一个主动板块与主动板块碰撞对接形成的隆起带,其两侧都发育了板块前缘增生带。早古生代的生物虽不及晚古生代那么丰富,但也是地球上第一次生物大爆发时期,生物量仍是可观的,为石油生成提供了物质基础。晚古生代,从泥盆纪到早石炭世末,该区又发育了联合板块的中部拉薄拗陷带构造,形成了海相湘桂盆地。中石炭世到早二叠世,该地区也处在南华板块前缘增生带的范围内,也有一定数量的生物可供生成石油,所以在南岭板块碰撞隆起带两侧形成的拗陷带也应为赋油构造带,储存了相当丰富的石油。其北侧的赋油构造带应从福建中南部向西经赣中南、湘中南、桂北,可能还可延伸到贵州及川滇交界地带。该赋油构造带即图6-1中的Ⅳ带。南岭板块碰撞隆起带南侧的赋油构造带应在广东、广西的南部沿海地带,向西至越南、老挝北部。
图6-1 赋油构造带分布示意图
特提斯板块碰撞构造带两侧的拗陷带是世界上最主要的赋油构造带。世界上三个主要的产油区——中东、中亚和拉丁美洲产油区,都在特提斯板块碰撞带两侧的赋油构造带中,产出了目前世界上80%以上的石油。特提斯板块碰撞带有近一半的长度在中国境内,因此在中国境内,该碰撞带两侧的赋油构造带应该赋存了十分丰富的石油。中国境内该赋油构造带赋存的石油,只要有境外赋油构造中赋存石油量的一半乃至三分之一,则中国的石油不但用不完,还完全可供出口。
特提斯板块碰撞带在中国境内,从天山向东经祁连山,再向东经秦岭到大别山,然后又转折到苏北,是由不同时期的板块碰撞隆起带组成的。秦岭以西,为主动板块与主动板块碰撞对接,形成主动板块碰撞隆起带;秦岭及其以东为主动板块与被动板块碰撞对接,形成主被动板块碰撞隆起带。中国境内,特提斯板块碰撞隆起构造带北侧的赋油构造带,从新疆北部的准噶尔盆地向东,经内蒙古额济纳盆地、甘肃北部,阴山、燕山以南的内蒙古南部、陕西北部、晋北、冀北到辽南、鲁北一带。特提斯板块碰撞带南侧赋油构造带,从南疆塔里木盆地向东,经柴达木盆地、四川盆地到湖北、湘北、赣北,到郯庐断裂带以东的赣东北、皖中南一带。苏北盐城—镇江以东的陆地,主要由近代沉积物堆积而成,原地块已在中生代分裂到北美墨西哥去了,所以苏皖不一定有石油赋存,即使有,数量也很小。上述两条赋油构造带即图6-1中的Ⅱ带和Ⅲ带。
古近纪,亚洲板块西移上万千米,到新近纪时,亚洲板块西部与西伯利亚板块、蒙疆板块、川疆板块之间留下西夏海。新近纪末,西夏海关闭。亚洲板块在漫长的西移过程中,发育了良好的板块前缘增生带,亚洲板块与其西边的板块,绝大部分是拼接接触,因此石油、天然气等矿产仍赋存在板块前缘增生带中,板块拼接带附近应赋存有极其丰富的石油。中东、中亚的石油主要都是中生代海相地层中赋存的,而西夏海地带的石油都是新生代的石油,范围之大不亚于特提斯板块碰撞带两侧的石油赋存。该赋油构造带即图6-1中的Ⅵ带。
中国东部,从黄海、渤海、东海到南海,在亚洲板块东移时形成了大陆架,也即现代的板块移动前缘增生带,生成了丰富的石油和可燃冰。这些石油没经历过强烈的地壳运动,没有受到别的板块挤压而迁移,因此石油仍储存在原地,它们主要赋存在大陆架的前缘部位,也即波浪带以下部位。该赋油构造带即图6-1中的Ⅴ带。
此外,从白垩纪到第四纪,中国西部的南疆以南的羌塘、冈底斯、喜马拉雅及印度板块的北移,也会形成板块前缘增生带,在它们与各自北面的板块碰撞对接时,也形成板块碰撞隆起带和拗陷带。但由于板块较小,往往板块碰撞隆起带南面的拗陷带,就是其南面相邻另一板块碰撞隆起带北面的拗陷带。也就是说,每个小板块只在北部有一条拗陷带,这条拗陷带就是赋油构造带。由于这些板块较小,赋油构造带较窄,并且还长期受到印度板块向北的强力挤压,石油无法在各条小赋油构造中赋存,而顺着断裂带流失,有可能流向云南西部、缅甸西部一带或其以西的海洋中。
综观全国,大的赋油构造带共有六条(图6-1)。特将华北板块与远东、西伯利亚板块碰撞带南侧的赋油构造带称为赋油构造带Ⅰ,将特提斯板块碰撞带北侧的赋油构造带称为赋油构造带Ⅱ,将特提斯板块碰撞带南侧的赋油构造带称为赋油构造带Ⅲ,将南岭板块碰撞带北侧的赋油构造带称为赋油构造带Ⅳ,将中国东部的大陆架沉积带称为赋油构造带Ⅴ,将从贝加尔湖到贺兰山、龙门山、云南西部和缅甸东部的西夏海板块拼接构造带称为赋油构造带Ⅵ。
由上可见,即使不计入南岭板块碰撞隆起带南侧的赋油构造带,仅按中国六条大的赋油构造带计算,中国应当赋存了极为丰富的石油。世界上没有哪个国家有中国这么多而又大的赋油构造带,中国怎么可能缺少石油呢?
目前中国虽然在特提斯板块碰撞带两侧的赋油构造带中找到了石油,但数量很少,与外国远远不能相比,原因是我们找到的主要是中生代侏罗纪的石油,且侏罗纪的石油也没有全找出来,更没有把重点放在找晚古生代的石油。只有找到大量的晚古生代的石油,中国石油紧缺的问题才能得到根本解决。
找晚古生代的石油比找中生代石油难度要大得多,不但因为更深,而且构造往往更复杂。例如秦岭—大别山板块碰撞隆起带南侧的江南拗陷属于赋油构造带Ⅲ,应该赋存丰富的石油,但由于地表被华北板块超覆的盖层所覆盖,称为江南古陆,而超覆盖层又裹带了扬子板块前缘的地层,使得上覆系统与原地系统难以分清,甚至不敢相信上覆盖层双桥山群、四堡群、板溪群等元古代地层之下还会有属于扬子板块的晚古生代地层存在,并赋存了丰富的石油。或者即使相信江南拗陷存在,但地表为超覆的华北板块盖层所覆盖,很难找到具体的储油构造的位置,所以至今一直未找到石油。只有对板块构造有了深入的认识,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才能在上述赋油构造带中找出更多的石油来。
因为一直以来,中国地质界都未曾意识到西夏海的存在,或虽有个别地质学家意识到存在西夏海,但对其成因和存在时间都不很了解,所以对于在西夏海一带找石油也就未能投入足够的注意力。西夏海一带赋存的石油是新生代的石油,除贺兰山以东有小范围的迁移外,其他地区还都在原地。西夏海赋油带与特提斯板块碰撞带两侧赋油带交会处,更是石油赋存最丰富的地区,应该加倍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