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部中特提斯海和西藏海的关闭与亚洲板块的东移

四、中国西部中特提斯海和西藏海的关闭与亚洲板块的东移

早三叠世后,古特提斯海关闭,但中国西部(秦岭以西)的中特提斯海仍然存在。中特提斯海南岸为川疆板块,北岸为贺兰山以西的内蒙古西部到北疆的板块,称为蒙疆板块。侏罗纪,由于北冰洋的扩张,蒙疆板块形成了向南增生的板块前缘增生带。川疆板块持续北移,仍然保有向北增生的前缘增生带。侏罗纪末,南北板块碰撞对接,形成主动板块碰撞构造,关闭了中特提斯海,形成了近东西向展布的祁连山—天山板块碰撞隆起带。在碰撞带以南的川疆板块内,形成了柴达木—塔里木盆地,昆仑山、巴颜喀拉山为盆地南侧的伴生边缘隆起带。在板块碰撞隆起带北面的蒙疆板块内,形成了准格尔—额济纳盆地,盆地以北的阿尔泰山为伴生边缘隆起带。现在,天山作近东西向展布,祁连山却呈北西向延伸,同一个碰撞隆起带为何会发生如此的转折?这是因为后期印度板块北挤,推动喜马拉雅、冈底斯、羌塘、南疆等板块相继北移,使得祁连山呈北西向展布,同时祁连山西侧的盆地也被错开、隔断。

关闭中特提斯海的运动称为天山运动。天山运动的重要性不亚于印支运动,天山运动可以看作海西运动的最后终结。因为川疆板块和扬子板块原为同一板块,东吴运动使之一分为二,印支运动关闭古特提斯海,天山运动关闭中特提斯海。中特提斯海可以一直延伸到伊朗和俄罗斯的乌拉尔,其范围比古特提斯海大得多。

侏罗纪末,川疆板块北移,关闭中特提斯海以后,其南为西藏海。白垩纪初至新近纪末,南疆以南的羌塘、冈底斯和喜马拉雅板块相继北上,分别与北面的板块发生碰撞对接。南面的板块为主动板块,北面为被动板块,主动板块插入到北面被动板块的盖层与基底之间,形成北坡缓南坡陡的地貌。每次南面主动板块与北面被动板块碰撞对接,都关闭了其间的西藏海,又在南面留下一片新的西藏海,因此应该将西藏海进行分期。从目前资料看,西藏海可以分成四期。直到第四纪初,印度板块与喜马拉雅板块的碰撞对接,最终关闭西藏海,可称为西藏运动,应和燕山运动为同一时期。而印度板块与喜马拉雅板块碰撞对接,最终关闭西藏海,喜马拉雅山高高隆起则为喜马拉雅运动。喜马拉雅运动标志着第四纪的开始。

从白垩纪初到新近纪末,川疆、羌塘、冈底斯和喜马拉雅板块依次北移,与北面的板块碰撞对接,关闭中特提斯海和西藏海,仅仅是充填了南华板块以西的海域,不但没有促使亚洲板块东移,亚洲板块还在大幅度西移。第四纪初,印度板块与喜马拉雅板块碰撞挤压,最终关闭西藏海,使喜马拉雅山高高隆起,还使昆仑山、冈底斯山、唐古拉山和青藏高原都进一步上隆成世界屋脊,才有使亚洲板块东移的作用。印度板块的北移和向北挤压,是印度洋扩张所致。实际上,印度洋在侏罗纪时就已开始扩张,印度洋的形成与扩张是为了适应形成地球四面体,四个面均衡发展的需要。印度板块在侏罗纪时就已从非洲板块上分离出来,只是到第四纪初才与喜马拉雅板块发生碰撞对接。侏罗纪时非洲板块应该在更东面的位置上,印度洋的扩张才使非洲板块大幅度西移。非洲板块西移形成板块移动构造,使非洲板块后部发育了东非大裂谷,为了形成地球四面体一条棱边的需要,可能在新近纪或第四纪初非洲又作向北的移动,即将关闭地中海,与欧洲板块碰撞对接。意大利南部的西西里岛等岛屿的地震与火山喷发,以及西班牙的地震都是非洲板块和欧洲板块碰撞对接的征兆。印度洋的扩张更是推动亚洲板块向东移动的主要原因。第四纪初开始的印度洋又一次强烈扩张,迫使亚洲板块东移,仰冲于太平洋基底之上。亚洲板块东移,使中国西部和东部地震频发,火山活动活跃,但表现最强烈的是在亚洲南部。在印度洋的东部,从泰国到印度尼西亚西部,因印度洋张裂的强力扩张,经常发生地震、海啸。印度洋的向东扩张,必将使从印支半岛到澳大利亚的岛屿连成一片,隆起为陆,形成印度洋与太平洋间的棱边。太平洋西岸,尤其在印支半岛以南岛屿的火山活动与地震活跃,显示着印度洋扩张,亚洲及菲律宾、印度尼西亚等板块东移,仰冲于太平洋基底之上的地壳运动状况。2007年末,日本“地球”号在太平洋西岸的深钻,证实了“潜没”现象的存在。所谓“潜没”,只是太平洋基底被属于亚洲板块的地块所超覆而发生重叠,太平洋基底部分消失。而印度洋基底却在扩张。所以“潜没”只能用于解释太平洋西岸的地震原因,不能解释印度洋东岸的地震原因。印度洋的扩张,最终将撕开欧亚大陆,使印度洋与北冰洋连通,形成与太平洋、大西洋均衡的海洋,从而使底面朝北的早古生代地球四面体最终确立,而这可能还需要数百万年乃至上千万年的时间。

从西藏海的最终关闭,喜马拉雅山的隆起,到亚洲板块的东移,都属于喜马拉雅运动。喜马拉雅运动本质上就是印度洋的扩张运动。喜马拉雅运动才刚刚拉开了序幕,波澜壮阔的地壳运动正在揭开,其宏伟将不会输于燕山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