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地球形态的变化

二、关于地球形态的变化

有些地质学家认为,地球只受地壳均衡调整和重力作用,地球从来没有发生过大规模的收缩,也不会发生球体和四面体的变化。

必须说明,本书所说的地球球体和地球四面体的变化,不是一种几何意义上的球体与四面体,而是一种相对的、象征性的球体与四面体。地球膨胀到最大时,也就是地球赤道直径最大时,即为地球的球体。地球收缩到最小时,也就是地球赤道直径最小时,地球的地壳就会大多集中到北半球或南半球,地球变成一个半球大,另一个半球小,即为地球四面体。二叠纪时大部分地壳集中在赤道附近,地球赤道膨胀到最大,也是地球自转速度最大时,相对来说地球呈球体。现在地壳大多集中在北半球,北半球大、南半球小,北半球四大洋被大陆分隔开,正在形成象征意义上的四面体,这也是不争的事实。

本书所讲的地球的膨胀和收缩,并不是说地壳发生原地的垂直膨胀或收缩,地球的膨胀和收缩是通过地壳板块的水平移动来实现的。地壳板块集中到赤道附近,从而达到赤道膨胀的效果。大部分地壳板块移动到北半球,因而赤道缩小,北半球大,形成四大洋,南半球缩小,地幔流向南半球,从而达到地球的平衡,此时即为底面朝北的四面体。地球的膨胀和收缩不应理解为硅铝层和硅镁层的垂直升降,而是地壳板块及地幔的水平移动而达到地球表面大小变化的效果,这也正是导致地壳运动的原因。

所谓地壳均衡调整和重力作用,是不可能禁止地球赤道膨胀和南北半球大小变化的。有山脉隆起,就会有相邻的拗陷带形成,有北半球增大,就有南半球变小,这是地史上的事实,应当说这也是地壳均衡调整的结果。客观上存在的地质事实是不可推翻的,也不是用什么规律可以禁止的。我们的任务是如何解释地史上曾经发生的这些变动,使我们的认识更符合自然规律,从而有利于人类利用和改造世界。

地质力学关于地球自转速度的变化导致地球形态的变化及地质构造形成的论断是正确的。地壳波浪镶嵌理论提出地球南北半球大小波动变化,也是地史上的客观事实。两种理论是可以互补的。本书正是吸收了两种理论的精髓,综合成板块构造理论。板块构造理论的提出,正是对上述理论的继承。传统地质学的槽台理论,提出了地壳运动最基本的要素,不但具有地质发展史的概念,还提出了有大陆的剥蚀,就有海洋的沉积,有山脉的隆起,就有拗陷的形成,这种对立统一的思维,是符合唯物辩证法的。上述理论虽有垂直运动和水平运动的争论,但从板块构造的角度看,垂直运动和水平运动是地壳运动中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是相辅相成的,不可分离的。

正是由于地球自转速度的变化,才导致了地球赤道膨胀与收缩的变化,导致了地球趋向于球体与四面体的变化,才有了底面朝南与朝北的地球四面体的形成,才有了南北半球大小差异的波动。而这种地球赤道胀缩与南北半球大小的波动又是通过地壳板块的水平移动来完成的。地壳板块的分离、移动、碰撞对接,就导演了各式各样的地壳运动的发生,一些地区遭受风化剥蚀,另一些地区就接受沉积,一些地区形成山脉高原,另一些地区沉降拗陷,从而形成各种构造形迹、岩浆和火山活动、沉积建造等。而这些地质构造,又都可以用板块构造的分类来加以归纳、总结和区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