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能源盆地的分类
就目前资料,将中国能源盆地按板块构造进行分类,可以分成四类十型。
(1)四类
即为板块前缘增生带类能源盆地;板块碰撞拼接带类能源盆地;板块内部能源盆地;板块边缘及与板块碰撞隆起带相关的热源盆地。
(2)十型
①板块前缘增生带能源盆地。板块前缘增生带的前缘,即波浪带以下部分,为石油、天然气的形成地带。中国东部的东海油田、中国南海的油气田均属此类型。板块前缘增生带的后缘,即海陆交互地带,为煤炭、煤层气和页岩气的主要形成地带。如江西的龙潭煤系即在此带形成。
②主动板块碰撞隆起带两侧的拗陷盆地。如天山板块碰撞隆起带南北两侧的塔里木盆地和准噶尔盆地。
③主被动板块碰撞隆起带两侧的拗陷盆地。如三北拗陷盆地、江南拗陷盆地。
④板块拼接带能源盆地。如西夏海关闭前,从俄罗斯勒拿河到贝加尔湖、贺兰山、龙门山、滇西、缅甸西部的盆地,除贺兰山两侧为板块碰撞带两侧盆地外,其他盆地均基本保持板块移动前缘生带盆地的形态,未遭破坏。
⑤板块拼接带内残留海盆地。华北板块与扬子板块在中奥陶世末对接时,是华北板块南凸部分与扬子板块北凸部分对接,华北板块北凹部分与扬子板块南凹部分之间围成残留海。虽然中奥陶世后,华北板块已与扬子板块连成一体,成为陆地,不再接受沉积,但在残留海中仍然保留了志留纪的沉积。这些志留纪沉积的范围有限,没有形成石油和煤层,但却是页岩气的储存地。
⑥主被动板块碰撞带能源流失盆地。中国西部,羌塘板块与南疆(川疆)板块之间、冈底斯板块与羌塘板块之间、喜马拉雅板块与冈底斯板块之间、印度板块与喜马拉雅板块之间,均为主被动板块碰撞带。南面的板块为主动板块,北面为被动板块,板块碰撞对接之前,从侏罗纪到第四纪,主动板块前缘在北移过程中,应当形成了石油和煤层,但在碰撞对接之后,尤其在第四纪印度板块强烈北挤,形成青藏高原之后,原生成并保存在主动板块前缘增生带的石油无法再在原地赋存,就沿着板块碰撞对接带东侧的断裂带,即川滇青藏错动构造的断裂带流失,可能流入到云南、缅甸、孟加拉国及孟加拉湾中,而煤层应该还保存在板块前缘增生带内,只不过地质构造会复杂一些。
⑦板块内部拉张拗陷型海相盆地。晚古生代以广西、湘南为中心的湘桂海相盆地应属此类型,主要赋存煤炭和页岩气。由于时代较早,煤变质程度较高,煤层气可能保存较少,可能赋存石油或油页岩。
⑧板块内部挤压拗陷型淡水或半咸水盆地。主要是由大洋扩张在板块内部形成的挤压拗陷盆地,主要由晚侏罗世到新近纪地层构成。如大庆油田即为此类盆地形成。虽为大陆内的盆地,为湖泊相,但不完全为淡水。如江西樟树树市的清江盆地,虽为白垩纪陆相地层,却打出了食盐矿产。可能南方从浙江绍兴到广西钦州的白垩纪红层盆地,当时的内陆湖泊和海洋相通,会有海水进入,并不完全是淡水,才会有食盐矿的形成。
⑨板块边缘热源盆地。晚侏罗世,由于太平洋扩张,在中国东南部的广东、福建、浙江和江西一带形成了以火山碎屑沉积为主的盆地,盆地呈北东向展布,白垩纪时,在该地区又有许多酸性—中酸性岩浆侵入,并伴有少量基性岩浆侵入和喷发。其分布范围以晚侏罗世火山碎屑沉积盆地为主,盆地范围略有扩大。这些侵入的岩浆岩提供了热源,不但形成了许多温泉,深部热源也可以加以利用,此外还有放射性物质也进入到岩浆岩中赋存。
⑩和板块碰撞相关的热源盆地。在板块碰撞带或其两侧拗陷盆地的边缘,往往有大量岩浆侵入。板块碰撞带的岩浆岩可能是板块碰撞前夕或板块碰撞之初形成的,也可能是板块碰撞隆起之后形成的。板块碰撞隆起带两侧的盆地边缘也往往有岩浆岩侵入,如武夷山北侧的白垩纪红层盆地南侧边缘,就有一条近东西向的玄武岩带。板块碰撞带盆地的边缘山脉也会有岩浆侵入,它们有部分是边缘山脉隆起之前就侵入的,有的是在边缘山脉隆起之后侵入的,现都暂时归入到和板块碰撞相关的热源盆地中。如武功山的温泉即此类型。
上述四类十型的能源盆地,仅为依据目前搜集到的资料所作出的归纳,以后资料丰富了,再加上放射性矿产资料的归入,能源盆地的类型还会增加。显然,不同地质时代有不同的能源盆地,它们之间既有区别,又有关联。研究能源盆地应当以板块构造理论为指导,从古地理和沉积建造入手,才可能对能源盆地进行深入研究,正确评价,从而有利于我国能源矿产的勘探和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