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地震区形成的原因及发育情况

1.西部地震区形成的原因及发育情况

自白垩纪初中特提斯海关闭开始,到第四纪初西藏海关闭,中国西部一直就是地震强烈发育的地区。南疆、羌塘、冈底斯、喜马拉雅及印度板块的依次北移,分别与各自北面的板块碰撞对接,形成主被动板块碰撞构造。每次南面的主动板块都插入到北面的被动板块基底与盖层之间,使碰撞带隆起,推动北面的板块向北移动,并与旁侧的川疆板块、南华板块发生挤压、错动、牵引和拖拽,从而引发地震。第四纪初,随着印度板块进一步强烈北挤,西藏海完全关闭,喜马拉雅山和青藏高原高高隆起,成为世界屋脊,珠穆朗玛峰成为世界最高峰,使得喜马拉雅山至南疆的地壳受到更强烈、更紧密的挤压,川滇青藏单向错动构造更加强烈发育,中国西部的地震活动不但没有减弱,反而更加活跃起来。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的大地震,就是由于羌塘板块的强烈北挤,使得其与南疆板块之间的拉竹笼—金沙江板块碰撞带及其错动带发生活动,从而引发地震。地震从汶川沿断裂带东延到甘肃南部的文县、青川一带,并影响到龙门山的西缘(即扬子板块的西缘)。2010年4月14日的青海玉树7.1级地震,则是在汶川以西的拉竹笼—金沙江板块碰撞带上发生的。地震还沿拖拽的错动带延伸到云南中部。2009年的楚雄地震,2010年2月的元谋地震,都是该错动带活动的结果。早在1972年2月,四川炉霍曾发生7.6级地震,也是位于拉竹笼—金沙江板块碰撞带上,只是比汶川更靠西,更靠近板块碰撞带的中段。1976年8月松潘7.2级地震,可能也是该板块碰撞带及其另一条分支错动引发的,位置处于汶川北面,松潘与汶川处在板块碰撞带不同的分支错动带上。1970年1月云南通海发生7.7级地震,1996年2月云南丽江发生7.0级地震,则是发生在该板块碰撞带的错动带上。可见近50年来,拉竹笼—金沙江板块碰撞带及其错动带一直在反复活动。其实早在1833年9月,云南蒿明曾发生过8.0级地震,也是发生在拉竹笼—金沙江板块碰撞带的错动带上,比1970年的云南通海地震早了近140年,说明该板块碰撞带的活动是间歇性的。

冈底斯板块与羌塘板块之间的斑公湖—怒江板块碰撞带在更早一些时间,也曾发生过活动。1950年8月西藏墨脱、察隅一带曾发生过8.6级地震,1951年11月西藏当雄发生8.0级地震,就是该板块碰撞带活动的结果。2010年3月24日西藏聂荣发生5.7级地震,也是该板块碰撞带活动产生的。1976年5月云南龙陵发生7.4级地震,则是该板块碰撞带的错动带活动的结果。

此外,2011年11月14日新疆若羌发生8.1级地震,可能是羌塘板块北移,挤压了北面的南疆板块,使之与柴达木之间产生挤压和错动,从而引发地震。这表明原本一体的川疆板块已经进一步分裂解体。新疆阿图什于1902年8月曾发生8.25级地震,这是由于中带诸板块在北移的过程中,因南疆板块的北移,带动西带也发生错动,从而引发了地震。1906年12月,新疆玛纳斯发生8.0级地震,应该是南疆板块北移,使之与北疆板块之间的天山板块碰撞带活动而产生的。1927年5月甘肃古浪的8.0级地震,则是发生在川疆板块与华北板块之间的祁连山板块碰撞带上。以上地震的发生,应该都是印度板块北挤导致的。

以上说明,印度板块的北挤,使得喜马拉雅、冈底斯、羌塘和南疆板块也不断北移并抬高,致使其间的板块碰撞带及其错动带一直在活动。其活动可能具有交替发生的趋势,即一个时期以一条板块碰撞带为主发生活动,别的板块碰撞带相对活动较弱或停歇。当一条板块碰撞带活动即将结束时,相邻的板块碰撞带已开始活动,往往会有一小段重叠的时间。汶川大地震后,有报道称,属新华夏系第三隆起带西部边缘的重庆以东地区上升了10余厘米,而属新华夏系第三拗陷带的四川盆地则显著下陷了。这种变化说明,印度板块北挤,不仅使中带产生地震,并导致了由西向东的挤压力,促使亚洲板块东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