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板块拼接构造
板块与板块对接,也可以不形成板块碰撞隆起带,而仅仅只是两个板块拼接在一起。这种板块对接构造,称为板块拼接构造。板块拼接构造也分为两种构造模式。
(1)仅个别地方有板块碰撞隆起带和残留海的拼接构造
从古近纪初开始,亚洲板块大幅西移,新近纪末才与西面的西伯利亚板块、蒙疆板块、川疆板块等被动板块相拼接,形成从勒拿河到贝加尔湖、贺兰山、龙门山西及云南与缅甸西部的板块拼接带,长约5000千米。从太平洋中脊起算,亚洲板块西移了约1万千米,等于在地球表面由东向西旋转了90°,因此,促使亚洲板块西移的力已消耗殆尽,亚洲板块与其以西的板块大都仅仅是拼接在一起,仅贺兰山形成了碰撞隆起构造,贝加尔湖为残留海型湖泊。此类板块的拼接构造带,其东面的亚洲板块西移所形成的板块前缘增生带,基本保存完好。
(2)发育有较大残留海的拼接构造
另一类板块拼接带是锯齿状拼接带。在震旦纪末期,扬子板块与华北板块分离时是沿“X”形断裂带追踪形成的,两个板块边缘呈锯齿状。早古生代中期,即中奥陶世末,华北板块与扬子板块发生了对接。由于此前的早古生代前期,华北板块与扬子板块相距甚近,而且都在向南移动,两个板块对接后,华北板块又推动着原已在向南移动的扬子板块继续向南移动,并与华夏板块对接,所以华北板块与扬子板块之间未形成板块碰撞隆起带。由于华北板块的南沿和扬子板块的北沿并不是两条东西向的平整直线,而是保持板块分离时的锯齿状,并且南北两个板块稍稍发生了平移,于是华北板块南凸的部位与扬子板块北凸的部位相接,华北板块北凹部位与扬子南凹部位并未对接。因此,中奥陶世后,虽然华北板块、扬子板块及华夏板块都已相继对接,并拼接到冈瓦纳大板块上,华北板块、扬子板块和华夏板块都已成为陆地,但华北板块与扬子板块锯齿状拼接带上的内凹地区则形成了残留海,故而发育有志留纪的沉积。江西省北部广泛分布的志留纪地层就是这种残留海的沉积形成。该志留系岩石沉积物较细,但多为紫红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