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史学的求真与致用理念》简介
《传统史学的求真与致用理念》这本书是由.汪高鑫著创作的,《传统史学的求真与致用理念》共有32章节
1
“通古察今”系列丛书编辑委员会
顾 问 刘家和 瞿林东 郑师渠 晁福林 主 任 杨共乐 副主任 李 帆 委 员 (按姓氏拼音排序) 安 然 陈 涛 董立河 杜水生 郭家宏 侯树栋 黄国...
2
序言
在北京师范大学的百余年发展历程中,历史学科始终占有重要地位。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今天的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业已成为史学研究的重要基地,是国家首批博士学位一级学...
3
目录
目 录 “通古察今”系列丛书编辑委员会 序言 前言 第一章 传统史学的思维特征 一、“究天人之际”的整体思维 二、“通古今之变”的通变思维 三、“成一家之言”的...
4
前言
传统史学的历史思维非常丰富。从学术层面来讲,司马迁提出的“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和“成一家之言”,既是《史记》的撰述旨趣,也是传统史学的根本要求,吴怀祺先生...
5
第一章 传统史学的思维特征
中国古代史学不但留下了种类繁多、卷帙浩繁的历史文献,而且蕴含了系统而丰富的史学思想,其史学文化之发达,在世界文明史上独树一帜。在中国古代史学的发展过程中,史学家...
6
一、“究天人之际”的整体思维
“究天人之际”,即是探讨天人之间的关系,亦即天道对于人事的影响。中国古代史学谈论人事,总是离不开天道,而将天与人作为一个整体来进行思考,体现出天人一体的整体思维...
7
二、“通古今之变”的通变思维
“通古今之变”的通变思维,即是肯定历史变化发展的思维。中国古代史学研究历史,普遍重视对于历史过程的认识,注重贯通的历史意识;而在“通古今”的过程中,则重视运用历...
8
三、“成一家之言”的创新思维
“成一家之言”,即是要求史家必须在史学认识上见解独到,史书编纂上发凡起例,也就是具有一种创新的思维。中国古代史学从史学思想到历史编纂,都普遍力求“成一家之言”,...
9
四、以史为鉴的鉴戒思维
“以史为鉴”,即是强调历史的鉴戒功能。中国古代史学研究历史,往往植根于高度的社会历史和民族国家的责任感与使命感,本着强烈的历史忧患意识,通过书写历史的兴亡成败,...
10
五、“求真”与“求道”的二重性思维
“求真”与“求道”,是中国古代史学关于历史之“真”的一种认识。在中国古代史学中,历史之“真”包含着史实之真与道义之真两个方面,前者旨在反映历史的本来面目,后者是...
11
第二章 传统史学的“求真”理念
“求真”是史学的根本要求。传统史学如何做到“求真”,它要求史家既要有品德、责任感和勇气,也要有史才、史学和史识,还应掌握征实求信的科学的治史方法。传统史学的“求...
12
一、“求真”是传统史学的根本要求
传统史学一贯重视以“求真”为其根本要求或所应遵守的法度。前述《左传·宣公二年》记载的“赵盾弑其君”和“襄公二十五年”记载的“崔杼弑其君”,其书法不隐的精神就深得...
13
二、史家素养与传统史学的“求真”
在史学实践中,史家要真正做到“求真”并非易事。这首先是由历史学认识特点所决定的。史学认识是一种三极思维,它包括认识主体——治史者,认识客体——客观历史,以及作为...
14
三、传统史学“求真”理念的二重性
传统史学所谓“求真”,它不仅是指一种史实之“真”,也包含着一种道义之“真”,前者乃为一种“记录的直笔”,后者则是一种“定性的直笔”[18],也可以说前者是一种历...
15
第三章 传统史学的“求道”理念
如实直书是中国古代史学的基本精神,而彰显道义则是其一贯理念。以往论者对于中国古代史学的“求真”精神阐述较多,而对于“求道”理念则或语焉不详,或简单加以否定。所谓...
16
一、对于纲常伦理道德的自觉维护
纲常伦理道德思想导源于周礼,经过春秋战国时期以儒家为主要代表的诸子的系统阐发,遂成为维系中国传统社会等级秩序的重要保证。这种以血缘为基础,上升到国家、社会和政治...
17
二、对于王权合法性的神意解说
王权是政治统治的基础和根本,只有合乎法理的王权,才能建立起有效的统治;而王权的合法与否,需要靠思想家、史学家作出论证。因此,解说王权的合法性,也就成为中国古代史...
18
三、“求道”理念产生的认识、社会与现实根源
中国古代史学“求道”理念如此强烈,并且一贯到底,这既有认识根源,也有社会根源,还有现实根源。史学的认识特点,是其产生的认识根源;宗法制度和神权政治,是其产生的社...
19
四、“求道”理念的合理性
那么,中国古代史学的“求道”理念有没有一定的合理性呢?答案是肯定的。首先,“求道”是史学的固有属性之一。在中外史学发展史上,纯粹的“求真”史学是不存在的,它一定...
20
第四章 传统史学的经世致用意识
在中国史学思想发展史上,从先秦“六经”时代《易传》的“君子以多识前言往行以畜其德”和“疏通知远”,《礼记·经解》的“彰往而察来”,到秦汉以后司马迁的“述往事,思...
21
一、以史为鉴的史学忧患意识
传统史学以史为鉴思想源于先秦的“六经”,《周易》《尚书》《诗经》和《春秋》这些“六经”典籍,都普遍地具有一种强烈的忧患意识和重视历史借鉴的思想。《尚书·召诰》所...
22
二、彰善瘅恶的道德评判意识
彰善瘅恶是传统史学的一种道德评判功能,它在维护社会的纲常伦理道德和社会的等级秩序方面发挥了重要的经世作用。 传统史学重视发挥道德评判功能,要追溯到孔子作《春秋》...
23
三、“将施有政”的资政自觉意识
史学这一功能的发挥,往往是统治者希望励精图治的一种需要,或者是政治出现危机时一些思想家、史学家的一种学术自觉。 中晚唐政治家兼史家杜佑作《通典》,在该书《自序》...
24
四、歌功颂德的宣扬皇朝意识
传统史学还有一个显著的功能,那就是为皇朝歌功颂德。为皇朝歌功颂德,是现实政治的一种需要,因而也是传统史学经世致用的一种体现。 史学家司马谈治史,就具有明显的“宣...
25
第五章 秦始皇历史意识的致用性特征
作为千古一帝,秦始皇是一位颇具历史意识的政治家。天下初定,他就急切要大臣们替他议定尊号,认为不这样做,就“无以称成功,传后世”[1]。他非常了解历史的经世致用功...
26
一、以历史作借鉴,议定皇朝制度
首先表现在立尊号、废谥法上。秦统一全国后,秦始皇就立即命令群臣议定尊号,他的理由是:“寡人以眇眇之身,兴兵诛暴乱,乃宗庙之灵,六王咸伏其辜,天下大定。今名号不更...
27
二、刻石与焚书:政治对史学的利用和干预
秦始皇善于借鉴以往的历史来建立皇朝的各项具体政治制度,同时他又重视控制现实的历史学来为巩固政治统治服务。出于“颂今”的需要,他重视历史记述,利用历史学;而当历史...
28
第六章 “实录”与“宣汉”:汉代史学思潮的两种取向
“求真”是史学的本质属性,“致用”则是史学的价值属性,它们总是共同作用于史家的史著里,体现于史家的思想中。然而,由于史家所处时代和主观意识的不同,他们对于“求真...
29
一、《史记》的“实录”精神
司马迁《史记》最突出的特点是“实录”,这从汉人对于《史记》的评述便可明晓。扬雄是汉代最早以“实录”称许《史记》的学者,其《法言·重黎》说:“或问《周官》,曰立事...
30
二、《汉书》的“宣汉”意识
班固《汉书》则凸显一种“宣汉”意识。《汉书·叙传》说:“固以为唐虞三代,《诗》《书》所及,世有典籍,故虽尧舜之盛,必有典谟之篇,然后扬名于后世,冠德于百王,故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