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出老师的个性

“画”出老师的个性

这次习作是用文字“画”老师。在校园里,教我们的老师有很多,有的亲切和蔼,有的幽默风趣,有的能歌善舞……首先确定写谁,写作原则是谁的特点最鲜明,给你的印象最深刻,你能随口说出谁经常爱做的动作、爱说的话,就写谁。

一、“画”出老师的外貌

肖像漫画虽然都是经过夸张的,但我们仍然能够一眼就认出来,为什么?这是因为漫画对人物最显著的特征进行了夸张和变形,准确地表现出了人物的独特之处。比如画成龙时,就对他的大鼻子和富于喜剧性的笑加以夸张;画周杰伦时,就对他酷酷的眼神和嘴巴加以夸张,以传其神韵。

所以,在人物的外貌描写中,要尽可能突出人物身上那最醒目的特点,不宜面面俱到。每个老师都有突出的特点,要抓住这个特点细致地描摹,夸张地刻画,把老师描写得形象、传神。作家刘心武在《班主任》里这样描写老师:

张老师实在太平凡了。他今年三十六岁,中等身材,稍微有点发胖……他脸庞长圆,额上有三条挺深的抬头纹,他眼睛不算大,但能闪闪放光地看人,撒谎的学生最怕他这目光;不过,更让学生们敬畏的是张老师的那张嘴,人们都说薄嘴唇的人能说会道,张老师却是一对厚嘴唇,冬春常被风吹得爆出干皮儿;从这对厚嘴唇里迸出的话语,总是那么热情、生动、流利,像一架永不生锈的播种机……

寥寥几笔,精确地描绘出了张老师的面部特征,鲜明而有力地突出了张老师热爱本职工作,全身心教书育人的特点。

二、“画”好典型事例

给人物“画像”,绝不仅仅是为了把他的外部特征展示给人看,更重要的是要借其外表来表现他内在的精神品质,所以要通过典型事例来展现。有同学说老师们天天给我们上课、布置作业、批改作业,只有这些小事,没啥可写的。错!如果你仔细观察,就会发现每个老师都有其独特之处。比如上课,每个老师各有特色,有的不厌其烦地耐心讲解,生怕学生没听懂;有的则喜欢组织学生讨论,让学生自己从中学知识。所以,只要细心观察,一定能发现每个老师的不同特点。在《师恩难忘》这篇文章中,作者抓住田老师善于用讲故事吸引学生的讲课特点,选择了印象最深的一件事——把一首小诗编成小故事讲给学生听。田老师讲得娓娓动听,引人入胜,同学们听得津津有味,如身临其境。字里行间流露出对田老师的喜爱和钦佩之情。一位同学仔细观察,发现他的老师在布置作业方面有自己的特色,这位老师每天布置五道计算题,让同学们任选三道做,另外两道题可根据自己的能力去做。这五道题类型各不相同,每道题都有多种解法,一段时间过去了,同学们从原来的不主动学习到现在的积极完成作业,而且解题时都用不同方法去完成。这个选材就比较新颖,反映了这位老师独特的教学艺术,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当然,我们还可以从老师如何教育我们、如何管理班级等方面选材。有的老师对学习吃力的同学特别有耐心,上课经常提问他,下课还给他“开小灶”;有的老师善于抓住机会,利用机会,如学校书法比赛前,一位老师先在班里举行写字比赛,让同学们当评委,评出一、二等奖,再让得一等奖的同学当小老师给大家上书法课。

需要提醒的是:以事例写老师,要把事例描写细致,抓住细节进行描写。如一位同学捕捉到课堂上老师的一个动作,细致入微地进行了描写,给人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我正在聚精会神地做作业,忽然,一只温暖的手扶住我的额头,把我的头慢慢地向上抬起。原来是冯老师。他只是默默地望着我,却好像在说:“写字时注意‘三个一’,你怎么忘了?”我不好意思地一笑,立刻把身子坐直了。

冯老师轻轻拍了拍我的肩膀,继续朝前走去。

从此,我每次做作业的时候,总觉得额前有一只温暖的手,它时时提醒我,一定要保持正确的写字姿势。

课堂上冯老师轻轻地一“扶”、一“抬”、一“望”、一“拍”,让小作者备感温暖,此时无声胜有声,虽然只是几个小小的动作,但传递给这位同学的却是慈父般细致入微的关怀,让人难忘。这样精准的细节描写不仅表现了主题,还感染了读者,收到了很好的表达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