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着鸡毛当令箭

拿着鸡毛当令箭

课间,一位同学拉着另一位同学来到办公室,还没等老师开口,就指着卷子,情绪激动地说:“老师,您看看他批改的卷子,乱扣分。”

“说话要有证据,我怎么乱扣分了?”

“这道题我明明做对了,只是横式上没写得数,最多扣2分,你却扣了我7分。你这是拿鸡毛当令箭,滥用权力。”这位同学气鼓鼓地说。

老师看了卷子,果真如此,拿起红笔在试卷上改成“-2分”,然后示意两位同学坐下来,慢慢讲起“拿鸡毛当令箭”这个俗语。

古时候,传口令时常常在信笺上插上某种动物的羽毛,羽毛数目越多表示事件越紧急,这就是最早的令箭。在古代,拿着鸡毛当令箭的典故还真不少。宋仁宗有一次出游,途中多次回头找饮水的器具,没找到,他也没吱声。回到宫里,他渴坏了,“咕咚咕咚”地喝了好几杯水。旁边的人问他:“皇上,您渴成这样,刚才干吗不说呢?”宋仁宗回答:“如果我说了,一定会有人因此而获罪啊!”

同样,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也传有类似的佳话。他半夜起来,非常想吃羊肝,可是犹豫着不肯下令。身旁的侍卫问他:“皇上有什么事尽管吩咐,我们一定照办!”赵匡胤回答:“我若说了,每日必有一只羊被杀!”

听到这儿,两位同学似乎都明白了故事的意思。一位同学说:“老师,两个皇帝都很开明,他们知道一个不经意的小指令甚至小癖好,如果传达下去,常常会有人发号施令,然后兴师动众,劳民伤财。”

“所以就有了‘拿着鸡毛当令箭’这个俗语,指的是一些下属就喜欢用夸张的行为来显示自己的忠心。后来人们用这句俗语形容一个人凭着上司的某句话命令这命令那,用骄傲的口气指使这个指使那个。也用来比喻玩弄权术,以假充真、小题大做。”老师补充说。

“老师,我错了,因为不写得数把7分全扣完,的确不应该,我以后再也不做拿鸡毛当令箭的事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