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俞二郎”
俞春江
上小学的时候,“精神食粮”奇缺,能看到一本课外书就跟过节一样快活。有一回,哥哥不知从哪儿弄来一本名叫《武松》的小人书,把我馋得要命。可他就是不给我看,生怕弄坏了。这玩意儿,爸爸是不给看的,我便扬言要告诉爸爸,他没了法子,只好答应给我看一会儿。
通过“要挟”,才从哥哥那儿得到小人书,充分体现出“我”对书的渴望,对书的喜爱!
我揣着小人书,躲到村后的麦地里,飞快地看了一遍,觉得不过瘾,又重新翻了一遍,连图画也细细“研究”了一番。合上小人书的时候,天已经黑了。
从看书时的动作、看书的时间,再一次表现了“我”对书的喜爱。
回到家,当然免不了挨爸爸一顿骂,可心里还是快活的。晚上躺在床上,便品味起书上的故事来:武松喝了十八碗酒后,还能翻过景阳冈,打死老虎,他可真厉害!想着想着,武松竟然来了,接着我就上了景阳冈。老虎伏在草丛里,我和武松举着大棒,你一下我一下地猛揍……
第二天醒来时,太阳已经老高了。我背着书包飞快地跑到学校,刚坐下,教语文的赵老师就挟着卷子进来了。今天测验?!还好,题目不难,我一会儿就做完了。坐在那儿,我又想起了武松,“在下便是武松武二郎。”
武松总喜欢这么说,多气派!对,我何不把名字也改了,叫“俞二郎”呢?想到这儿,我拿起橡皮把名字给擦了,然后,大大咧咧地写上“俞二郎”三个字。
多可笑的举动,多顽皮的少年。
几天后,发卷子了。人人都拿到了卷子,唯独不见我的。正在着急之时,忽听赵老师喊:“俞春江,下课后到我办公室去一趟!”这下完了!下了课,我忐忑不安地走进了办公室。
“这次你考得不错,95分。”出乎意料,赵老师的态度十分和蔼。停了一会儿,他又指着卷子上的姓名说:“你看过《水浒传》?”
“没……没,看过《武松》。”
“《武松》,我怎么没听说过?”
“是本小人书。”
“噢。你想看《水浒传》,是吗?”
我使劲点了点头。
“这样吧,我这里有本《水浒传》,你拿去看吧。”说完,赵老师拉开抽屉,递给我一本砖头般的厚书,又补充道:“一天看几页,别贪多。记住,一定等作业做完了再看。”
我忙不迭地答应了,一阵风似的跑出了办公室。
那是一本完整的《水浒传》,书上有不少字我都不认识,我一边看一边还要查字典。不过,它比那些小人书可有劲多了。
几个月后,我终于看完了《水浒传》,这才知道,原来“好汉”多得很呢:宋江、林冲、鲁智深……个个都厉害。比起他们,武松并不那么出色。可是,我还是崇拜他,并向自己保证:“有朝一日,‘俞二郎’会比‘武二郎’更棒!”
希望自己将来成为“英雄好汉”,简直是标准的武松崇拜者。
名师点评
这篇文章主要讲述的是“我”读《武松》这本小人书的趣事,讲述“我”在考试时也投入到书中人物、情境之中,竟然把自己的名字改为“俞二郎”。读罢,作者笔下的“俞二郎”怎不让人会心一笑!文中运用动作、对话、心理等描写,使文字风趣、幽默,细细品味,人物形象就会浮现在眼前,这一点值得我们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