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眼不识泰山”,此“山”非东岳泰山

“有眼不识泰山”,此“山”非东岳泰山

学了课文《徐悲鸿励志学画》,胖胖被徐悲鸿不甘受耻辱,顽强学画,为中国人争气的精神所感动,每次读课文,读到那个外国学生对徐悲鸿说“我是‘有眼不识泰山’”这一节时,他都特别兴奋,为徐悲鸿感到自豪和骄傲。但胖胖有一点不解,文中“有眼不识泰山”中的“泰山”是不是指的东岳泰山呢?

胖胖给东东说起这个问题,没想到东东也有同样的疑惑,东东想了想,肯定地说:“‘泰山’指的就是东岳泰山,它那么出名,而且用在这里也很合适。”胖胖点头表示赞同。

到底是不是东岳泰山?咱们得有依据。想到这儿,胖胖翻开工具书,想看个究竟。不看不知道,一看,胖胖都有点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大呼起来:“此‘山’非彼‘山’!这个‘泰山’指的并不是山,而是一个人呀。”

原来,“有眼不识泰山”源于春秋时期的一个故事,胖胖和东东的脑袋挤在一起,两人异口同声地读起来——

传说,鲁班是春秋时期有名的木匠,曾经招收了一批徒弟。鲁班十分珍视自己的声誉,每隔一段时期,就要从徒弟中淘汰个别“不成器”的人。鲁班的徒弟中有个年轻人,看上去不稂不莠,技艺长进也不大。为了维护“班门”声誉,鲁班毅然辞掉了他。

事隔数年,一次鲁班率徒弟闲逛集市,忽然发现货摊上摆着许多做工讲究的竹制家具,技艺已经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顾客争相抢购。爱才的鲁班很想结识一下这位竹器高手,便向人打听。人们告诉他,这个竹器高手就是鲁班大师的徒弟、赫赫有名的泰山。

鲁班听了大吃一惊,想起当初错辞泰山的事,深感惭愧,叹道:“我真是有眼不识泰山啊!”

后来,人们就用这句话来形容人见识少,有能力、有名气的人站在眼前也认不出来。

“哦,原来如此!”两人恍然大悟。

“我国的语言文字真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学习起来真是有意思!”胖胖发自内心地感叹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