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子恺漫画再读

丰子恺漫画再读

朱谷忠

闲来无事,总喜欢找出丰子恺先生的漫画来读。

开头用“闲”很自然地解释了“读”漫画的由来。

先得说明一下,我用的这个“读”字,是学习俞平伯先生当年为《子恺漫画》出版而写的贺信中首倡的态度。他在信中对丰子恺先生写道:“我只告诉您,我爱这一派画——是真爱。一片片的落英都含蓄着人间的情味,那便是我看了《子恺漫画》所感。‘看’画是煞风景的,当说‘读’画才对,况您的画本就是您的诗。”

由此可见,俞平伯先生对丰子恺先生漫画的刻骨喜爱。因了这段话,我每次捧起丰子恺先生的漫画,便不再随意去“看”,而是用心去“读”,且觉得这个“读”字,能使我的眼光,随着画意走进先生“为生灵而艺术”的境界,并且触摸到先生的“童心”“真心”和“本心”,从而味从心出,久久沉醉。

反复用笔,进一步解释“读”的含义和必要性,足见作者对丰子恺漫画的推崇和赏识。

无疑,丰子恺是一位禀赋奇异、风骨高迈的文学和绘画大师。他的文章风格雍容恬静,其漫画更是脍炙人口。用日本著名汉学家吉川幸次郎的话说,他是现代中国“最像艺术家的艺术家”。而在我的心目中,每次走进他慰藉人心的漫画,便感觉自己的灵魂又获得了一回滋养。

一幅漫画确能令人遐想无限,由此可见漫画的意境之美。

诚如世人所敬佩的那样,丰子恺先生的漫画作品,往往是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一个意境,或山水远岫,峰峦飞翠;或水乡烟树,夕阳投照;其诗情画意,令人悠然神往。而对世态人情,乡俗掌故,更是表达得入木三分,既有一种洞穿岁月的恬美,又有一种浸染烟火的活泼;诸如《人散后,一钩新月天如水》,几个茶杯,一卷帘栊,令人得以管窥方才有人在此相对而坐,倾心交谈后刚刚离去,却留下几分清逸淡定的心情,继续陪伴那如水的天、如钩的月。而《月上柳梢头》一幅,则出现一女子倚墙而立,静眺月儿,若有所思,心有所系。这幅画,布局疏朗,远山近水,虚实相生,让人想起古典的情思,又分明感觉有丝丝凉爽之柳风扑面而来。再如《好鸟枝头亦朋友》,画面中芳草碧绿,柳条曼拂,一只小鸟在枝头轻快地鸣叫。树下石桌上放着一个茶壶,两个茶杯;一男子闲坐树旁石凳上,抬眼望小鸟,仿佛正与之对语。此画尽情表现了人物与自然相亲相近、和谐共处的意境,其情趣、野趣,令人向往。

最感人的是丰子恺先生的许多漫画,都是以儿童作为题材的,例如《阿宝赤膊》《你给我削瓜,我给你打扇》等,其人物和画面呈现的一种天真、烂漫、爱意和萌味,教人百看不厌,爱不释手。由此有人说,读丰子恺先生的儿童漫画,“让我们这些所谓的成人都觉得惭愧。什么时候,我们这个世界,能少一些欺诈,少一些执着,多一些自然,多一些淡泊”。

丰子恺始终是有一颗童心的,孩童永远是丰子恺生活和创作的一部分。

这一切,自然会让人想到丰子恺先生是如何创作出这些超越时空的漫画作品的。好在答案并不难找,请看他在20世纪50年代的一篇文章《随笔漫画》中写道:“漫画同随笔一样,也不是可以‘漫然’下笔的。我有一个脾气,希望一张画在看看之外又可以想想。我往往要求我的画兼有形象美和意义美。”

由此,再读《子恺漫画》,只会让人更加深切感受和怀恋他对中国现代文化的巨献。

名师点评:

我也特别喜欢丰子恺的漫画,随看心波随荡漾。我相信,在那一幅幅漫画当中,总有一幅是你的故事。丰子恺的漫画总是寥寥几笔,画中的人物没有精细的眼眸,也没有生动的表情,仅仅一张普通的“白脸”,却能勾勒出人间的情味。丰子恺以孩子般的童心画出孩子眼中的世界:花红柳绿、燕语莺啼,放纸鸢、玩跷跷板,认真地玩耍、开心地生活。这就是漫画带给我们的乐趣和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