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水来,青草来,牛羊来——读《巴颜喀拉山的孩子》

河水来,青草来,牛羊来——读《巴颜喀拉山的孩子》

《巴颜喀拉山的孩子》是一部以藏区牧民生活为题材的小说。作者杨志军用苍凉的笔触讲述了草原退化、牧民面临千百年来传统生活方式难以为继的困境而努力挣扎的故事。作品主题丰富,涉及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反思,以及对生命与救赎、信念与坚守的探讨。

简短的开头,就将故事内容分享给了读者。

牧民生活朴素节俭,很多人一辈子没有花过一分钱。他们住毛毡房,一件藏袍穿几年,喝的是酥油茶,烧的是牛粪,主食糌粑需用盐巴或牛羊和农民交换,而盐巴要去遥远的盐湖采集。即便糌粑常常不够吃,他们也不愿拿更多的盐巴或牛羊去交换。他们把奢侈和享受当作罪孽,即使吃肉,也很少放开肚皮。他们敬畏自然,敬畏生命。牛羊是他们的命,是他们的伴侣,能少宰就少宰。在牧民看来,宰牲就是杀生,就是损失财富。

这是一个淡然知足的民族,尽管生活清贫,依然时时歌唱。他们用歌声表达欢乐,也用歌声化解忧伤;劳动时唱,闲暇时唱,举行仪式时唱。“河水来,青草来,牛羊来”,便是他们对幸福的企盼。

读书的过程中融入了自己的思考和感悟,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读书。

他们慷慨无私,千辛万苦驮回来的盐巴,舍不得换糌粑,却舍得让转山人一把把撒在盘山公路上——化雪护路。死后,他们希望用天葬的方式,完成人生的最后一次施舍。

人物刻画和故事的情节往往决定着小说的品质。小说塑造了一系列人物形象,大致分为老、中、小三代。全书以男孩喜饶的视角展开讲述,而哥哥德吉无疑是个重点人物。相比父辈对草原的眷恋,德吉更像一个“叛逆者”。他跟随父亲去城里换糌粑,并借故留在城里,因此他在书中很长一段时间是空缺的。小说的后半段,德吉重新出场,性格与之前变化很大。“仁青岗探宝”是故事的转折点,德吉的性格在冲突中转变,显得更加鲜活。“仁青岗探宝”也揭开了德吉身世的面纱,使奶奶的形象更为立体、丰满。“红玛瑙项链”引出阿妈在城里的生活,也让读者看到了她善良的本性。

除奶奶外,作者在央金阿妈、拉姆姐姐身上花了不少笔墨。她们都有着草原般宽阔的胸襟以及淳朴善良、乐观坚韧的性格。

动物也如人一样有情有义,着实让人感动。

作者敬畏每一个生灵,书中出现的一幅幅人与动物亲近共处的画面,着实动人心魄。其中那对藏獒——卓玛和鲁嘎相识相爱、生离死别的故事,让读者见证了这种生灵的高贵、灵慧、尽责与忠贞,令人动容。而野牦牛的故事悲壮至极,让人感慨、唏嘘。

这样一本思想深刻的书,每一次阅读都是一次心灵的洗涤。合上此书,目光落在书名上,我似乎听到了作者的心声:每一个生活在巴颜喀拉山牧区的人都是大山的孩子,都有责任去守护大山,保护草原,并为之祈祷,就如奶奶转山时所唱:“河水来,青草来,牛羊来……”

名师点评

文章以“河水来,青草来,牛羊来”这句歌词为题,并在文中反复出现,传递出藏民对大自然的热爱。小作者又抓住故事中生动的人物形象和动物形象进行讲述,有分析、有感悟,反映了藏民对动物的关爱、对生命的珍爱。正如小作者在文中所说:“作品主题丰富,涉及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反思,以及对生命与救赎、信念与坚守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