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生阳,静生阴——养身要动,养心要静

动生阳,静生阴——养身要动,养心要静

张隐阉:“起居有常,养其神也,不妄劳作,养其精也。夫神气去也,形独居,人乃死。能调养其神气,故能与形俱存,而尽终其天年。”

有一位老年朋友问我:“你说,平时多运动到底有没有用?我看整天运动的人也不一定能活得长,而那些整天不运动的人也未必活得多短。我们隔壁的老李都快90岁了,平时也没看他怎么运动啊!”

其实他的话也不无道理。动有动的好处,静有静的好处。历代寿星中,有许多一生劳作的农民,也有诸多每日静坐的高僧。那么,长寿之道到底是在于运动还是在于静养?

古人很重视“动”的作用,如名医华佗所说:“动摇则谷气得消,血脉流通,病不得生,譬犹户枢不朽是也。”孙思邈在《千金方》中也这样认为:“养生的道理,需要时常小劳,只要不太累,超过身体承受度就可以了,所谓的流水不腐,户枢不蠹,是因为它们时常运动的结果。”古人对运动的认识是恰到好处的,他们说,“动以养形”,动的作用在于肢体。运动能使我们的筋骨得到充分的锻炼,能使我们的五脏气血旺盛,肌肉坚实,关节灵活,百脉通畅。

当然,并非所有的运动都有益于人体健康。剧烈的运动往往会损耗人的阳气,破坏人体内外生理平衡,加速机体某些器官的“磨损”和一些生理功能的失调,导致人的生命进程缩短,出现早衰和早逝。因此,适当的静养也有其独特的养生功效。静养能降低阳气及阴精的损耗,从而维持生命的阴阳平衡,延缓衰老,延长寿命。

自然界中,龟、鹤是动物界中的高寿者。龟最不爱动,常年呈静伏状态;鹤喜独处,飞行时动作动柔而缓慢,所以均能长寿;而最好动蜉蝣寿命短暂,几天就会死掉。在生活中,和尚与道人多长寿,其重要的原因是经常读经、面壁、坐禅,这是他们每天的必修课。这些课程使他们的身心经常处于安静状态,达到疏通经络、调和气血阴阳的目的,所以能长寿。

凡事皆有度,孙思邈强调的“小劳”便是告诉人们:动不宜过度,要运动还要静养。

中医认为:动生阳,静生阴。动和静,要因人而异。有人阳气十足,爱好运动,你让他整天不出屋,准得憋死,反之也是这样。

我们强调的“静”不是绝对的静止,而是另一种运动形式,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动静结合,相辅相成,是保健之大旨。

动静的辩证关系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动与静互为因果和前提。正如朱熹所说:“若以天里观之,则动之不能无静,犹静之不能无动也,静之不可不养,犹动之不可不察也。”二是相互包容和蕴涵。没有绝对的动和静,而是静中有动,动中有静,或外动内静,外静内动。三是动静相互消长转化。宋代周敦颐在《太极图说》中指出:“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

这里还要强调三点:一、过动和过静都不好;二、动时出汗以微汗为宜,过汗易伤阳气;三、对老年人来说,静比动更重要。老年人运动,不可骤起或骤停,宜翩翩起舞,缓缓结束。老年人阴精阳气都须慎重保护,过静,也许适合极个别老人,但从整体来说,老人一定要静动结合,静多动少。

对于病人来说,动养与静养更要相辅相成,有的病人应以动养为主,静养为辅。如有高血脂、高血压、冠心病、肥胖遗传基因的人,身体肥、血脂高、腰围及腹围超标的人应以动养生为主,静养生为辅。反之,血脂不高,腹围、腰围正常,体重不超标,无高血压、冠心病、肥胖遗传基因的人,应以静养为主、动养为辅或交替进行。

生命在于运动,也在于宁静。心灵的宁静使人阴阳平衡,气血和顺;心静则杂念除气血通,气血通则身心健。

寻医记

问:动过则损,静过则废,可是如何判断过动或过静啊?

答:这里有一个简单易行的办法来确定自己的动静度。主要凭自己的实际感觉,动后或静后身心舒畅、愉快就是最直观的标准。如动后几分钟,呼吸便恢复正常,脉搏、心跳也应恢复正常,如能这样,说明动得有度。如久久不能恢复正常,自我感觉也不好,说明运动过度了。如果动后呼吸、脉搏、心跳加快不多,也无气喘感,说明运动不足。

当然,一个人的动静度不是固定不变的,与当时的体质、年龄情况都有一定的关系。因此,要随时掌握自己的身心变化,并适当调整自己的动静度。

问:我平时不太爱运动,身体像长锈了一样。前几天,在老婆的催促下,我也开始参加运动了,可是那天我早晨跑完一次长跑后,回来后身体感觉不适,头晕、浑身酸疼,接着开始呕吐,难道像我这种天生不爱运动的人不适合运动吗?

答:问题不是你适不适合运动,而是你运动过于突然,没有先期的准备活动。由于你平时缺乏运动,偶尔一次运动就像“暴饮暴食”的感觉一样。要知道,偶尔运动一下对身体是有一定害处的,会加重生命器官的磨损、组织功能的丧失而致寿命缩短。

因此,你在下次运动时先从小运动量开始,运动时一定要做好热身运动,如慢跑,运动结束后,要及时放松身体。

运动贵在坚持。经常进行适度的而不是偶尔的健身锻炼可以延长寿命,且对心理健康也有积极的作用。最佳健身效果是运动后留在健身者机体上的良性刺激和良性循环。如果健身时间间隔过长,健身效果消失后才投入锻炼,每一次锻炼都等于从头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