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时阴阳变化是万物生长的根本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矣。故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
传统中医学认为,人禀受阴阳二气,五行之质,与自然相统一。四季运行之气如果发生丝毫的偏差,疾病就会产生。只有顺应四时的阴阳变化,才能保证自己的身体健康。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这样指出:“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矣。故阴阳四时者,万物之始终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从这不难看出,四时阴阳的变化,是万物生长收藏的根本,人应该顺应四时来养生。
我们知道,天、地、人是一个整体,人与天、地是相应的。什么是相应?阴阳气化相应。所以,要顺应阴阳气化养生,就必须知道阴阳气化的规律。
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张岱年先生是我国著名的哲学家、哲学史家、国学大师,他长期从事中国哲学史研究,有极高的造诣和广泛的建树。他所著的《中国哲学大纲》曾深深地影响了几代人。
张岱年先生常年笔耕不辍,在他93岁的时候,还在准备写一部20万字的哲学理论著作。有人问他为什么这么大年纪了精力还如此充沛?他的一句“人应该未病而养生”让我们读懂了他的养生之道。《黄帝内经》倡导“治未病”,这就告诉我们应该做到未病先防,既病防变。何谓未病先防呢?张岱年先生这样说:“平时养生时,做到志闲心安,注意‘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便可颐养天年了。”张老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不仅张老如此,那些深明养生之道的人,更是深知阴阳气化的规律——春夏养阳,秋冬养阴。这样可以从根本上取得机体与自然环境变化之间的和谐,与万物一同生长、浮沉于生命的汪洋大海之中。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含义到底是什么?有说养阴气,也有说养阳气。问题是什么是“养”,对此我的理解是:“养”乃是顺应的意思,也就是说要顺应自然规律,顺应四季的自然属性。
春夏之所以养阳,是因为春夏是阳长阴消的阶段,此时顺应阳长的气化趋势养阳,效果会比其他时候要好;秋冬之所以养阴,是因为秋冬是阴长阳消的阶段,此时顺应阴长的气化趋势养阴,效果自然比其他时候要好。
如果我们能够顺应大自然的阴阳气化进行养生,那么离获得健康的真法也必不远矣!
寻医记
问:谁都知道,一年之计在于春,春天是一年中最美好的季节。可是这时却又是老年人容易发病的季节,此季节老年人应该注意什么呢?
答:中医学认为,春天人体新陈代谢旺盛,阳气升发,与春的阳气相应,应该“养阳”。但从临床实践中往往是阴虚内热者为多,特别是都市人群,因此我以为老年人更应该注重滋养肝肾,即于滋阴中养阳,尤以北方适合。养肝最主要的一点就是调理情志。据有关资料统计,在春天精神病发病率要明显高于其他季节,患有肝病或心脑血管病的老年人往往会加重病情。因此,在春季时尤其是老年人一定要注意情志养生,保持乐观开朗豁达的情绪,以使肝木坚实,肝气顺达,从而起到养生防病,延年益寿的作用。再有就是阴虚内热体质,往往是导致外感病发生的重要内因,而外感病对于老年人来说,是致命的杀手。
问:外界气候变化对人体气血经脉有什么影响吗?
答:当然,外界气候变化对人体气血是有很大影响的,《素问·八正神明论》里这样说:“天温日明,则人血淖液而卫气浮,故血易泻,气易行;天寒日阴,则人血凝泣而卫气沉。”这其中告诉人们,天热时人的气血畅通易行,天冷时则人的气血凝滞沉涩。
由于气血行于经脉,因此气候对气血运行的变化会进一步引起脉象的变化。《黄帝内经》上这样讲过:“春微弦,夏微钩,秋微毛,冬微石。”也就是说,春季脉象稍弦,夏季脉象稍钩,秋季脉象稍毛,冬季脉象稍石。
四时阴阳气的变化情况是,夏至节后的45天,阴气微升,阳气微降;冬至节后的45天,阳气微上,阴气微降。阴阳气的这种升降变化有一定的时期,因此脉象的变化也应期与之相应的变化。
如果气候的变化超出了人体适应的范围,则会使气血的运行出现障碍。《黄帝内经》这样指出:“经脉流行不止,环周不休。寒气入经而稽迟,泣而不行,客于脉外则血少,客于脉中则气不通,故猝然而痛。”这里的“泣而不行”,就是寒邪侵袭于脉外,使血脉流行不畅;如果寒邪侵入脉中,则血病影响及气,脉气不能畅通,就会突然发生疼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