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长——有生长才会有收获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夏三月,此谓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逆之则伤心,秋为痎疟,奉收者少,冬至重病。”
夏三月是指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6个节气。
夏三月是草蕃木秀、繁衍秀美的季节。此时,“天地气交”,天地在此代表阴阳,天为阳,地为阴。“天地气交”也就是指夏至一阴初生,阴阳之气开始交会,交会的结果是“万物华实”。
夏天是阳长阴消的极期,夏天主长,万物茂盛,心气内应,养生应以养“长”为主,四季生长收藏之长也。
夏季何养“长”呢?
——夜卧早起,无厌于日
“夜卧早起”其意是,夏季要早点起床,以顺应阳气的充盈;晚些入睡,以顺应阴气的不足。
“无厌于日”,“厌”,有厌恶、厌弃的意思。也就是说,夏季多阳光,但不要厌恶日长天热,因为通过日照,我们可以补养人体的阳气。每次晒太阳,不得少于15分钟,但不宜过长,过长会损害皮肤。
——使志无怒,使气得泄
“使志无怒”,就是指要保持一个淡泊宁静的心境,切忌发怒,神清气和,思想平静下来,避免心肝火内生。现代医学研究表明,大怒会导致心血管系统疾病,尤其是中老年人,往往因此而中风、心肌缺血、心律失常、血压升高甚至会发生猝死。所以夏季制怒是很有必要的。
“使气得泄”,夏天一定要使体内的气宣泄出来,如受夏日困扰,懈怠厌倦,恼思郁积,气滞不宣,就有违养生之道。怎样宣泄呢?最好是天气凉爽的时段进行一些运动,如散步、慢跑、体操、太极拳等,以微汗为宜。
夏季养心要以静为主。我国古代著名养生家嵇康说:“夏季炎热,更宜调息静心,常如冰雪在心”,说的是“心静自然凉”的夏季养生法。越是天热,遇事越要心平气和。遇到不顺心的事,要学会情绪转移,“冷处理”。尤其在夏季的午后,天气闷热,使人难以入眠,情绪容易急躁,这时可以采取静坐、练习书法、绘画、听音乐等方式使自己的心情平静下来,音乐尽量选舒缓节奏,音量不宜过大。
也可闭目坐于阴凉处、心里想象冰雪、大海、绿阴等景象、默念“清凉”两字,通过心理暗示,心理放松的同时可使机体放松,代谢下降,达到祛暑的目的。
如果在夏天你没有养好自己的身体,那么到了秋天收获就会少了,此为“奉收者少”。就像是收麦子一样,夏天没有长好,到了秋天自然就不会收获很多的麦子,而到了冬天到你该收藏的时候,就没有什么可以收藏的了。
与人相仿的是,人体生长过程也正是这样:你在该长的时候没有长好,到年老了自然百病缠身;而如果你在该长的时候长得健壮了,到年老时身体就有了一个很坚实的基础。
寻医记
问:常听老人说,“冬吃萝卜夏吃姜,一年四季保安康”。这句俗语道出,冬吃萝卜夏天吃姜对人体有益处。那么,究竟有哪些好处呢?
答:冬天为什么要吃萝卜呢?中医认为,萝卜味辛、甘,性凉,归脾、肺、胃经。冬季人们习惯进补而日常少动,体内容易生热生痰,尤其是中老年人表现明显。此时若在进餐时吃一些萝卜,可以消谷食,去痰癖,止咳嗽,解消渴,通利肠腑之气。因为萝卜属土,按中医五行之说居中,利脾胃,益中气。所以冬季服食萝卜可祛病延年。
夏天为什么要吃姜呢?姜中含有挥发油、姜辣素等成分,能促进人体血液循环,有助于祛风散寒,并能刺激胃肠道消化液的两分泌,加强胃肠道的消化功能。对于夏季消化功能减弱的状况可以有改善作用。
生姜所含挥发油有杀菌解毒作用。夏季气温高,食物容易腐败变质,如果此时放一些生姜,既可调味,又可解毒。在夏天,人们喜食冷制品,如果贪食过多,则易致脾胃虚寒,出现腹痛、腹泻等症状,而在饮食中加一些姜,有散寒、止痛作用,可避免上述现象发生。
但是,夏季天气炎热,人们容易口干、烦渴,咽痛、汗多,而生姜性辛温,属热性食物,虽可补中阳之不足,但不宜多吃。可以在做菜或做汤的时候放几片生姜即可。凡属阴虚火旺、目赤内热者,或患有痈肿疮疖、肺炎、肺结核、肺脓肿、胃溃疡、胆囊炎、肾盂肾炎、糖尿病、痔疮者,都不宜长期食用生姜。
问:在夏季,各个特定人群的饮食肯定会有所差异,请问老人、孩子怎么吃东西?
答:因为夏季阳气盛于外,而阳极阴生,阴气居于内,加上夏季食物易于腐败,老年人肠胃功能减弱,此时老年人稍有不慎,即可致腹痛、吐泻。此时宜吃些清补食物为主,辅以清暑解热、护胃益脾作用的食物和具有降血脂、降血压、护血管作用的食品。如,多食豆类食品,如绿豆、赤小豆、扁豆、豆制品之属,以解暑利湿、健脾益肾。
婴幼儿肌体器官组织娇嫩,正处于新陈代谢旺盛的生长期,夏季炎热多汗,钙、磷代谢增强以及锌、镁、钠等随汗丢失,此时宜多进食含钙、锌等微量元素丰富的清补食品,促使机体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