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的问题在肾

糖尿病的问题在肾

《素问·奇病论》:“夫五味入口,藏于胃,脾为之行其精气,津液在脾,故令人口甘也,此肥美之所发也,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

最近几年患糖尿病的人在急剧增加,我身边的很多朋友年纪不大却也有不少人患上了这种富贵病。为什么说是富贵病?一句话,吃的!在前几年,糖尿病只在富人身上发病,这种病多是因为富贵中人过食肥甘而引起的。那几年很少有穷人得这种病的,你想得也得不上,因为你的生活条件达不到这种地步。最近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了,得这种病的人也越来越多了。当然,糖尿病除了久食肥甘之外,还与自身的先天体质、久病体虚、情绪等有关。

现代医学理论对糖尿病的认识已经很普及这里不再重复。

糖尿病属于中医学之“消渴”,又称“三消症”。上消者“口舌干燥水易消”;中消者“胃火炽盛食易消”;下消者则“尿多尿频尿易消”。不只尿易消,全身肌肉还会逐渐消损,人也会变得越来越瘦。所以糖尿病患者会有“三多一少”症状,即多饮、多食、多尿、少体重。

曾经看过这样一位糖尿病病人:她每天8点钟吃早餐,9点钟就肚子饿了;中午12点吃中饭,下午1点就饿了,午睡都没睡醒,肚子就饿扁了;6点钟吃晚餐,7点钟就肚子饿了,大概1个小时吧。所以当你饭量很惊人的时候,你就要考虑会不会是糖尿病在作怪。

中医认为,糖尿病主病在脾。《素问·奇病论》说:“夫五味入口,藏于胃,脾为之行其精气,津液在脾,故令人口甘也,此肥美之所发也,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其大致意思是说,正常情况下,饮食经过初步消化,由脾输送到全身。如果脾有热,失去正常功能,则津液停留,向上泛溢,所以使人产生口中发甜的症状。这是因为饮食过于肥美所诱发的疾病。得这种病的人,大都喜欢吃肥甘厚味的食物。厚味使人生内热,甘味使人胸腹满闷。因此食气上溢出现口甜,日久化为消渴。

凡是口干舌燥、消渴易饥的糖尿病前期症状,都属于脾经管辖。如能在症状初起,如常感口干舌燥、食量大又不胖时,经常按揉脾经经穴,可有改善或延缓病情之效。

中医还指出,糖尿病虽主病在脾,肾之本先已虚。《灵枢·五变》说:“五脏皆柔弱者,善病消瘅。”先天禀赋不足,五脏虚弱,肾为先天之本,故尤以肾为最弱;又因饮食不节、情志失调、房劳过度等,均易伤肾而发消渴。

先辈孔少华也认为此病大多由于热中阴亏(肾阴)所致,而与肾脏关系甚为密切。孔老曾说:“肾气实则上蒸精气而营养全身,肾气虚则不能蒸化,而营养物质随小便而去,故甘味不变。且热伤肾阴、肾阴虚则火上炎,二者互为因果。热灼肺阴、则津枯而无敷布之功,故烦渴多饮,是为上消。中灼胃阴,则胃火炽盛,故消谷善饥,虽多食而肌肉不得其养,故多食而瘦,是为中消。下灼肾阴,则肾阴伤而封藏不固,故多尿而尿有脂膏发甜,是为下消。三消虽不同,而其燥热伤阴的机理是相一致的。”基于上述,可见肾阴虚是导致糖尿病发生的重要原因之所在。

尽管糖尿病属顽症,但是我们如果能够掌握人体内的阴阳变化,增强自身的免疫功能,大幅度提升精、气、神,并控制血糖,在全面干预的基础上,是有逐渐康复的希望的。

寻医记

问:老师您好,我父亲今年53岁了,一年前患上了糖尿病,他原来是血压高,但是现在血压已趋于稳定了。我想问一下,我父亲这种情况可以治愈吗?在饮食方面要注意什么?

答:从临床上看,不管是高血压还是一些心脑血管问题,确实是可以出现在糖尿病诊断之前,医学上这叫大血管的并发症,就是在糖尿病诊断之日甚至往前推都可以有,你父亲可能就属于这种情况。所以需要特别提醒的是,如果一个人已经有了高血压,将来就要特别要关注自己的血管,包括颈动脉,包括下肢大动脉的问题,靶器官心、脑、肾的问题都要及时就诊。

糖尿病病人在饮食方面应该注意什么呢?这是很多病人最关心的问题。单纯从高血压的角度,糖尿病患者不宜吃太多的盐,高盐的饮食会使血压升高,而且还不好降。其他方面我只能粗略地介绍,比如吃相对清淡的饮食、多吃蔬菜等。为什么我不能给你一个确切的饮食指导呢?首先我不知道你父亲是胖是瘦,如果是胖人那一定要限制热量,在现有的基础上要限制热量的摄入;如果是瘦人,还要适当让他多吃的。因此,很多情况还要在看过病人之后,才能辨证施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