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录3:《黄帝内经》养生小秘密

附录3:《黄帝内经》养生小秘密

1 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素问·上古天真论》

【其意】

远古的人懂得养生之道,能够按照天地间阴阳变化的规律,调整体内的阴阳变化;适当地运用导引、气功等方法以调养精神,做到饮食有节制,起居作息有规律,不过度操劳,因此能够使精神与形体相互协调,健康无病,活到一百岁以后才去世。

2 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素问·上古天真论》

【其意】

对于四时一切反常的气候变化,都要注意适时回避;思想上要保持清静安宁,不要心存杂念。体内的真气调和而没有损伤,精神充足而不外散,疾病还能从何处来侵犯人体呢?

3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

【其意】

春、夏二季注意调养生、长之阳气,从而使心肝二脏功能旺盛;秋、冬二季注意调养收、藏之阴气,从而使肺肾两脏精气充足。这样才符合四时阴阳变化的根本规律。

4 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

【其意】

圣人不主张等到已经发生疾病再进行治疗,而是强调在未病之前就坚持养生,以预防疾病的发生。

5 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逆之则伤肝,夏为寒变,奉长者少。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

【其意】

春三月,是万物复苏的季节,天地呈现出一片生机蓬勃的景象,万物欣欣向荣。此时应该晚睡早起,起床后到庭院里散步,披散开头发,穿着宽敞的衣物,不要使身体受到拘束,以使精神舒畅活泼,充满生机。对待事物,应当发生的就让它发生,而不要去伤害它;应当给予的就给予,而不要剥夺它;应当培养的就去培养,而不要惩罚它。这就是适应自然环境“春生”的特点,来调养人体中生气的方法与原则。如果不这样做,就会使肝脏之气受到损害,到了夏天还会发生寒冷性质的疾病。这是因为春季所发生的温暖的阳气,是夏天旺盛阳气的基础,如果春天阳气不能生,到了夏天阳气应当长而不能长,就会出现阳气不足的虚寒病证。

6 夏三月,此谓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逆之则伤心,秋为痃疟,奉收者少,冬至重病。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

【其意】

夏三月,自然界繁荣秀丽。天地阴阳之气相互交通,一切植物都开花结果。此时应该晚睡早起,不要厌恶白天太长、天气太热,应使心情保持愉快而不要轻易激动和恼怒,精神要像自然界的草木,枝叶繁茂、花朵秀美那样充沛旺盛。夏天阳热旺盛,身体应出些汗,使体内阳气能够宣通开泄于外。天气虽然炎热,但也不要长时间在阴凉的环境里休息,而要适当到户外活动,好像对室外的环境特别爱好似的,这就是适应“夏长”之气来调养的方法与原则。如果不这样做,心气就会受到伤害,到了秋天还会发生疟疾。这是因为夏天的“长”,是秋季“收”的基础。如果夏天养生不当,“长”气不足,供给秋天收敛的能力差了,就会发生疟疾之类的疾病,到了冬至时,病情就可能加重。

7 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逆之则伤肺,冬为飧泄,奉藏者少。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

【其意】

秋三月,自然界呈现丰收而平定的景象。秋风渐来,天高气爽。此时应早睡早起,起床时间以与鸡活动的时间一致为宜。精神情绪要保持安定平静,借以缓解秋凉之气对身体的束缚。要收敛自己的思绪,控制自己的心情,而不急不躁,平静自然,使秋季肃杀之气不能伤害身体,而使肺气保持通利调畅。这就是与秋季相适应的,可以保养人体“收”气的方法与原则。如果不这样做,肺气就会受到伤害,到了冬季还会发生完谷不化的腹泻病。这是因为秋季的“收”,是冬季“藏”的基础,若秋天阳气应当收而未能很好地收,到冬天阳气应当藏也不能藏,于是就会出现阳虚腹泻的病证。

8 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祛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夺,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逆之则伤肾,春为痿厥,奉生者少。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

【其意】

冬三月,是万物潜藏的季节,自然界表现出风寒凛冽,水结冰,地冻裂的景象。此时要减少活动,不要扰动体内的阳气,应该早睡晚起,到太阳升起时再起床,才能避免寒气侵袭。要使自己的思想情绪平静,好像有所收获而不肯泄漏机密那样,保持平静而不露声色。还应当躲避寒气注意保暖,不要轻易使皮肤开泄而出汗,以免阳气散失。上面这些,就是适应冬季“藏”气特点的养生方法和原则。如果不这样做,就会伤害肾脏,到了春天,还会发生痿病和厥病。这是因为冬“藏”是春“生”的基础,如果冬天没有很好地养“藏”,到春天阳气应当生而不能生,就会发生痿和厥之类的病证。

9 味过于酸,肝气以津,脾气乃绝。味过于咸,大骨气劳,短肌,心气抑。味过于甘,心气喘满,色黑,肾气不衡。味过于苦,脾气不濡,胃气乃厚。味过于辛,筋脉沮弛,精神乃央。

——《素问·生气通天论》

【其意】

过吃酸味的东西,会使肝气偏盛,从而克伤脾脏,使脾气衰竭;过吃咸味的东西,会伤骨,会出现肌肉消瘦萎缩,或者心气抑郁;过吃甘味的东西,可以引起心烦胸闷气喘,面色发黑,或者使肾气失去平衡;过吃苦味的东西,可以使脾气受伤而不濡润,并进一步使胃气过燥;过吃辛味的东西,能使筋脉损伤而变得松弛无力,精神也会渐渐颓废萎靡。

10 风者,百病之始也,清静则肉腠闭拒,虽有大风苛毒,弗之能害,此因时之序也。

——《素问·生气通天论》

【其意】

风邪是引起百病的原因。懂得养生的人,做到形神清静,善于保持阳气充足调畅固密,所以肌肉皮肤坚固紧密,而能抗拒邪气的侵扰,纵然有巨大的风邪以及毒性很强的其他致病因素,也不会受到伤害,这是由于人们循着自然界四时之序,来保护阳气的缘故。

11 暮而收拒,无扰筋骨,无见雾露。

——《素问·生气通天论》

【其意】

日暮黄昏时,人体内的阳气就会收敛,此时不要过分做室外活动,也不要冒犯雾露之气。

12 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阴不胜其阳,则脉流薄疾,并乃狂。阳不胜其阴,则五脏气争,九窍不通。

——《素问·生气通天论》

【其意】

阴精的特点是藏蓄于内,但它却又作为物质源泉,不断地支援在外的阳气;阳气的功能特点是保卫体表,但同时也起着保护阴精,使它不至于泄漏损失的作用。阴与阳之间,不仅互用,而且互制,如果阴不能制约阳而阳气亢盛,那么就会出现血流急速,脉象疾数而搏动有力;假如这种亢盛的阳热之气,再影响到心脏、胃腑等部位,还会引起发狂。反之,阳不能制约阴而阴气过盛,就会使五脏之气失调而不能平静,以致九窍也闭塞不通。

13 阴之所生,本在五味,阴之五宫,伤在五味。

——《素问·生气通天论》

【其意】

阴精的产生,源于饮食五味;但是,贮藏阴精的五脏,也可以因为五味太过而受到伤害。

14 东风生于春,病在肝,俞在颈项;南风生于夏,病在心,俞在胸胁;西风生于秋,病在肺,俞在肩背;北风生于冬,病在肾,俞在腰股;中央为土,病在脾,俞在脊。

——《素问·金匮真言论》

【其意】

东风常发生在春季,易引起肝脏生病,常在颈项部位反映出来;南风常发生在夏季,易引起心脏生病,常在胸胁部位反映出来;西风常发生在秋季,易引起肺脏生病,常在肩背部位反映出来;北风常发生在冬季,易引起肾脏生病,常在腰及大腿根部位反映出来;长夏属土,易引起脾脏生病,常在脊背部的腧穴上反映出来。

15 寒极生热,热极生寒。寒气生浊,热气生清。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其意】

阴阳之间可相互转化,故阴寒至极可转化为阳热,阳热至极可转化为阴寒。寒气凝敛,能生浊阴;热气升散,能生清阳。

16 风胜则动,热胜则肿,燥胜则干,寒胜则浮,湿胜则濡泻。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其意】

风邪太盛可以引起头晕目眩、肢体痉挛和震摇不定;热邪太盛易生红肿热痛的疮痈;燥邪太盛会耗津伤液,表现为各种干燥的症状:寒邪太盛会使阳气不能正常运行,可以引起浮肿;湿邪太盛会引起大便泄泻不爽。

17 阴味出下窍,阳气出上窍。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其意】

阴性沉下,故味出于下窍;阳性升浮,故气出于上窍。

18 寒伤形,热伤气。气伤痛,形伤肿。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其意】

寒邪易伤人的形体,热邪能伤人身之气。气受伤就会出现疼痛;形体受伤就会出现肌肉肿胀。

19 冬伤于寒,春必温病;春伤于风,夏生飧泄;夏伤于暑,秋必痃疟;秋伤于湿,冬生咳嗽。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其意】

冬天受寒邪伤害,到来年春天可以发生温病;春天受到风邪伤害,到了夏天就易发生腹泻病;夏天受到暑邪伤害,到了秋天就容易发生疟疾;秋天受到湿邪伤害,到了冬天就容易发生咳嗽。

20 年四十,而阴气自半也,起居衰矣。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其意】

一般人来说,年龄到四十岁,肾气已衰减了一半,起居动作也显得衰退了。

21 心之合脉也,其荣色也,其主肾也。肺之合皮也,其荣毛也,其主心也。肝之合筋也,其荣爪也,其主肺也。脾之合肉也,其荣唇也,其主肝也。肾之合骨也,其荣发也,其主脾也。

——《素问·五脏生成篇》

【其意】

心与脉相合,它的精华反映到面部的颜色上;肾属水,心属火,肾脏能够制约心脏。肺与皮肤相合,反映到毫毛上;心属火,肺属金,心脏能够制约肺脏。肝与筋相合,它的精华反映到爪甲上;肺属金,肝属木,肺脏能够制约肝脏。脾与肌肉相合,它的精华反映到口唇的周围;肝属木,脾属土,肝脏能够制约脾脏。肾与骨相合,它的精华反映到毛发上;脾属土,肾属水,脾脏能够制约肾脏。

22 多食咸,则脉凝泣而变色;多食苦,则皮槁而毛拔;多食辛,则筋急而爪枯;多食酸,则肉胝胎而唇褐;多食甘,则骨痛而发落。此五味之所伤也。故心欲苦,肺欲辛,肝欲酸,脾欲甘,肾欲咸,此五味之所合也。

——《素问·五脏生成篇》

【其意】

过食咸味,会伤害心脏,因而引起血脉凝涩不通畅,使本来红润的面色,变为黧黑;过食苦味,会伤害肺脏,引起皮肤枯槁不滋润,使毫毛脱落;过食辛味,会伤害肝脏,引起筋拘急而不柔和,使爪甲干枯而不坚韧;过食酸味,会伤害脾脏,引起皮肉坚硬皱缩失去弹性,使口唇干裂掀起;过食甘味,会伤害肾脏,引起骨骼疼痛甚至不能站立,还会使头发脱落。这些都是由于五味偏嗜所造成的损伤。所以说,五味与五脏相关,心喜欢苦味,肺喜欢辛味,肝喜欢酸味,脾喜欢甘昧,肾喜欢咸味。这也就是五味与五脏的亲合关系。

23 怒则气逆,甚则呕血及飧泄,故气上矣。

——《素问·五脏生成篇》

【其意】

大怒会使肝气上逆,病情严重的,可以引起呕血;如果肝气影响到脾胃的消化功能,还可以导致消化不良、大便泄泻的飧泄病。所以说:“怒则气上”。

24 色味当五脏:白当肺、辛,赤当心、苦,青当肝、酸,黄当脾、甘,黑当肾、咸。故白当皮,赤当脉,青当筋,黄当肉,黑当骨。

——《素问·五脏生成篇》

【其意】

五色、五味与五脏相合:白色、辛味与肺相合;赤色、苦味与心相合;青色、酸味与肝相合;黄色、甘味与脾相合;黑色、咸味与肾相合。所以白色又与皮肤相合,赤色又与脉相合,青色又与筋相合,黄色又与肌肉相合,黑色又与骨相合。

25 凡相五色之奇脉,面黄目青,面黄目赤,面黄目白,面黄目黑者,皆不死也。面青目赤,面赤目白,面青目黑,面黑目白,面赤目青,皆死也。

——《素问·五脏生成篇》

【其意】

一般来说,健康人的面色都微带黄色,这是脾胃之气的正常反应。所以,大凡观察五色诊断疾病,如果面黄目青、面黄目赤、面黄目白、面黄目黑的,说明还有胃气,都不是死证。如果面青目赤、面赤目白、面青目黑、面黑目白、面赤目青的,说明胃气已经败绝,这些都是死亡的征象。

26 夫五运之政,犹权衡也,高者抑之,下者举之,化者应之,变者复之,此生长化成收藏之理,气之常也,失常则天地四塞矣。

——《素问·气交变大论》

【其意】

五运相互之间犹如秤杆和秤锤那样,应当保持平衡。太过的就会受到抑制,不及的就会得到扶助。正常的变化,就有正常的感应;异常的变化,就有相应之气产生,促使它恢复正常。这就是万物生长化收藏的自然规律,生态平衡的内在依据。如果运气失去这些规律,那么天地之气的升降运动就会阻塞不通了。

27 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咸味涌泄为阴,淡味渗泄为阳。

——《素问·至真要大论》

【其意】

辛、甘味药物,具有发散作用,属阳;酸、苦味药物,具有催吐和泻下作用,属阴;咸味药物,具有催吐和泻下作用,属阴;淡味药物,具有渗湿、通利作用,属阳。

28 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脑髓生,骨为干,脉为营,筋为刚,肉为墙,皮肤坚而毛发长,谷入于胃,脉道以通,血气乃行。

——《灵枢·经脉》

【其意】

人在开始孕育时,先源自于父母的阴阳之气会合而形成精,精成后再生成脑髓,此后身体成形:以骨骼为支柱,以脉道为营藏气血的处所,以筋的刚劲来约束和强固骨骼,以肌肉为保护内在脏腑和筋骨血脉的墙壁;等皮肤坚韧后,毛发就会发长出来,如此,人体的形体就长成了。人出生后,五谷入胃,化生精微而营养全身,就会使全身的脉道得以贯通,从此血气才能在脉道中运行不息,濡养全身,而使生命维持不息。

29 经脉者,所以能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

——《灵枢·经脉》

【其意】

经脉不但能运气血,濡养全身,而且还可以用来决断生死,诊断百病,调和虚实,治疗疾病。

30 是动则病肺胀满膨膨而喘咳,缺盆中痛,甚则交两手而瞀,此为臂厥。

——《灵枢·经脉》

【其意】

手太阴肺经出现问题就会出现肺部胀满、咳嗽气喘、缺盆里面疼痛,因喘咳过剧,还会引起两手抱胸、视物不清,这就是由肺经之经气逆乱所导致的臂厥证。

31 是动则病齿痛,颈肿。

——《灵枢·经脉》

【其意】

手阳明大肠经出现问题就会导致牙齿疼痛、颈部肿大等症状。

32 是动则病洒洒振寒,善呻数欠颜黑,病至则恶人与火,闻木声则惕然而惊,心欲动,独闭户塞牖而处,甚则欲上高而歌,弃衣而走,贲响腹胀,是为骭厥。

——《灵枢·经脉》

【其意】

足阳明胃经出现问题,就会导致全身发冷战栗,就好像被凉水淋洒一样,以及频频呻吟,不停地伸腰打呵欠、额部肤色黯黑,且病发时见到人和火光就会烦躁不安,听到木器发出的声音就非常恐惧,心跳不止,常常把自己封闭在屋内。在病情严重时,就会出现病人喜欢登高而歌,裸身乱跑,并伴有腹胀肠鸣的症状,这是循行于足胫部的胃经气血逆乱的证。

33 是动则病舌本强,食则呕,胃脘痛,腹胀善噫,得后与气则怏然如衰,身体皆重。

——《灵枢·经脉》

【其意】

足太阴脾经的经气发生异常的变动,会出现舌根强直、食则呕吐,胃脘疼痛、腹内发胀、时时嗳气等症状。在排除大便或矢气后,就会感到脘腹轻快,就像病已祛除了一样。此外,还会出现全身上下均感沉重等病象。

34 是动则病嗌干,心痛,渴而欲饮,是为臂厥。

——《灵枢·经脉》

【其意】

手少阴心经的经气发生异常的变动,就会出现喉咙干燥、头痛、口渴想喝水的症状,这就叫做臂厥证。

35 是动则病嗌痛颔肿,不可以顾,肩似拔,似折。

——《灵枢·经脉》

【其意】

手太阳小肠经的经气发生异常的变动,就会出现喉咙痛,腮下部肿,不能回顾,肩痛得像牵引,上臂痛得像折断的症状。

36 是动则病冲头痛,目似脱,项如拔,脊痛,腰似折,髀不可以曲,腘如结,踹如裂,是为踝厥。

——《灵枢·经脉》

【其意】

足太阳膀胱经之经气发生异常变动,就会出现伴有气上冲之感觉的头痛,眼睛疼痛得就好像要从眼眶中脱出来似的,颈项就好像在被牵拔一样紧张疼痛,脊柱和腰部就好像已被折断一样疼痛难忍,髋关节不能屈曲,膝腘部就好像被捆住一样、不能运动自如,小腿肚疼痛得就好像要裂开一样,这叫踝劂病。

37 是动则病饥不欲食,面如漆柴,咳唾则有血,喝喝而喘,坐而欲起,目(盳盳)如无所见,心如悬若饥状。

——《灵枢·经脉》

【其意】

足少阴肾经有问题了,就会出现虽觉饥饿却不想进食,面色像漆柴一样黯黑无泽,咳唾带血,喘息喝喝有声,刚坐下去就想站起来,视物不清,就好像看不见东西一样,以及心中如悬挂在空中似的空荡不宁,其感觉就好像处于饥饿状态一样等症状。

38 是动则病手心热,臂肘挛急,腋肿,甚则胸胁支满,心中大动,面赤,目黄,喜笑不休。

——《灵枢·经脉》

【其意】

手厥阴心包经的经气发生异常的变动,就会出现掌心发热,臂关节拘挛,腋下肿胀等症状;更严重的还会出现胸部、胁胀部支撑满闷,心中惊恐不安以致心脏跳动剧烈,面色发赤,眼睛发黄,嬉笑不止。

39 是动则病耳聋焞焞,嗌肿,喉痹。

——《灵枢·经脉》

【其意】

手少阳三焦经之经气发生异常的变动,就会出现耳聋,听声模糊,咽喉肿痛,喉咙闭塞等症状。

40 是动则病口苦,善太息,心胁痛,不能转侧,甚则面微有尘,体无膏泽,足外反热,是为阳厥。

——《灵枢·经脉》

【其意】

胆经出现问题,就会出现口苦,时常叹气,胸胁部作痛以致身体不能转动等症状;病情严重时,还会出现面部像有灰尘蒙置着一样的毫无光泽,全身皮肤干燥而失去润泽之色,以及下肢外侧反觉发热等经脉所过部位气血逆乱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