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病养生力求于“平”

治病养生力求于“平”

《素问·生气通天论》:“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阴阳。”

人体的阴阳是彼此消长运动变化的两个方面,由平衡到不平衡、由不平衡到平衡,这是一个动态的变化过程。只有保持平衡状态,人体才能保证健康;人体的平衡一旦打破,阴阳不平衡,就会出现阴阳偏盛偏衰的现象,就会出现病理的现象。

《黄帝内经》指出:“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阴阳。”古人与自然界相通相合是养生的根本,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平衡阴阳邪。自然阴阳之气衍化为五行,由之又表现为湿、燥、寒三种阴邪及风、暑、火三种阳邪,如果人们常犯五行及三阴三阳之气,邪气就会伤害人体。这是人们易患病的原因,这也直接导致了人的寿命减损。因此,治理身体疾病必须以阴阳为根本。

《黄帝内经》指出:“积阳为天,积阴为地。阴静阳躁,阳生阴长,阳杀阴藏。”从阴阳根本变化来看,清阳之气上升,积聚成为天,浊阴之气下降,凝聚成为地。阴主安静,阳主躁动,阴阳之气,既能生长万物,又能杀藏万物。阴的运动,可以转化成热,热到极点可以转化成寒。就人体而言,寒气能产生浊阴,热气能化生清阳。清阳之气在下而不升,就会发生完谷不化、泄泻不止的病症,浊阴之气在上而不降,就会发生胸膈胀满的病症。这就是阴阳升降失常而产生的疾病。

从脏与腑角度来看,脏与腑是表里互相配合的。脏属阴,为里;腑属阳,为表。脏腑的表里是由经络来联系,彼此经气相通,互相作用,因此脏与腑在病变上能够互相影响,互相转变。

举例来说,如肺与大肠相表里:肺主气能输布津液,大肠主吸收水液而排泄体内废物。肠阳与肺阴相协调,这样才保证了肺气顺畅,排泄正常;如果一旦双方失调,肺气就难以顺畅,排泄就会出现问题。

为什么人们将隐藏在内部的严重祸害称为“心腹之患”呢?这其实也暗示了心与小肠相表里的关系。心是心脏,重要性不言而喻;腹内有什么?有小肠。小肠在外为表属阳,心脏在内为里属阴,二者通过经脉的络属构成表里关系。生理情况下两者相互协调,心之气通于小肠,小肠之气也通于心。

心经的问题常常会在小肠经上反映出来。如果一个人的心火过旺,除了会出现口烂、舌疮症外,还会有小便短赤、灼热疼痛等小肠热证和证候,这叫做“心热移于小肠”。如果小肠实热,也会顺经上于心,则出现心烦、舌尖糜烂等症状。如果同时出现以上这些情况时,在治疗上即要清泻心火,又要清利小肠之热,相互兼顾,才能取得成效。

尽管疾病的发生有多方面的原因,但其实质即为阴阳的变化,阴阳平衡的失调。因此,治病必求于平。医生在治病救人的过程中,就是通过各种手段来调节病人的阴阳,使其恢复到平衡的状态。

寻医记

问:请问老师如何理解“虚实辨证”呢?

答:关于虚实的描述,《黄帝内经》中有“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的论述,这说明虚指的是正气虚,实说的是邪气实的意思。

中医在临床辨证中,首先应该辨别病情(病邪)的轻重,这里面很关键的一个问题就是在辨别轻重基础上,还要看病人的身体情况如何,也就是体质。明白了这个道理,既可明白很多道理。如体弱多病的老人内热之象,往往是阴虚导致的内热,此属于虚热;强壮青年内热多为实热。在治疗难易方面,如病邪伤人轻而病人身体强壮,这种情况属于容易治愈,反之则难。

以上属常法,但我们要记住:中医虽有扶正以驱邪以及驱邪以扶正之法,但不能偏执于此,热病的治疗则应该先以驱邪为要,邪去则正气自然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