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了流行性感冒,内外都要治

得了流行性感冒,内外都要治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冬伤于寒,春必病温。”

人的一生,大小感冒很难避免,也数不清。尤其乍暖还寒的季节,感冒人口特别多。中医认为,一年四季,春夏秋冬,不同时令又有不同的“时令病症”,如果不能对症下药,轻则伤身,重则致命。现代医学始终很难对面貌多变、并发症复杂的各种感冒研拟出特效药:纵然服药,仍得等待病患自己恢复,无法快速彻底治愈。

我们知道,现代医学对俗称的感冒的定义为上呼吸道感染,其发病多因气候变化,冷热失常,人体之调节机能不能适应外界气候的变化所致。感冒又分普通感冒和流行性感冒,一年四季都可发病,但以春冬两季为多。

中医学对感冒的认识由来已久,按其症状属于中医温病中的风温范畴。据有关专家采访一些口形训练学校、聋哑学校及智障机构等,获知这些机构的患者80%都是感冒高烧不退所造成的后遗症。由此可知,感冒实为人类健康的一大祸害。

中医对感冒的分类更加详尽,如分为风热型、风寒型等,因而体现在疗效方面则更加突出,尤以病毒性流感见长。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冬伤于寒,春必病温”所阐述的春季发病,我理解其范畴不仅仅是感冒这一病症,应该更广些,如大叶性肺炎、无名高热等皆属于风温范畴,但这里还是以探讨感冒为主。

古人对感冒具有流行性这一特征早有认识,所以中医有时行感冒或瘟疫之说。明代著名医学家张景岳说:“瘟疫本即伤寒,无非外邪之病,但染时气,而并无少长,率相似者”。这说明其传染性较一般普通感冒要重得多。

针对流行感冒的预防,先辈孔少华始终强调无论何种感冒必先有内因而后外因方能乘虚而入,单纯外因或内因是不能够使人获病的,而是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这是关键所在。本病外感邪气可影响着初起病变的类型,但决定发病和病后转归的根本因素还是内因。内在病理基础在未病之时已见端倪,如阴阳失衡、内生五邪、痰浊等。既病之后的证型和分期因体质和正邪斗争的不同而异,不拘于三期六证。《素问·评热病论》所说的“邪之所凑,其气必虚”,以及《灵枢·百病始生篇》所说的“风雨寒热,不得虚,邪不能独伤人”,都是强调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所以在流感、瘟疫流行地区,有的人患病,有的人不患病,其原因就在于有无内在因素。

孔派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认识到,阴虚内热就是温热病的内在因素,这一点在临床实践中被得到证实,如儿童所患感冒,多由食火引发。此种感冒,滥用抗生素可能会导致严重的后果,若是病毒性感冒,抗生素就更不能发挥其效,这一点也被现代医学所证实。因此,清除内热可以有效预防感冒的发生。

老年人体弱多病,往往阴虚,因而老年人还要注意在清热的同时不要忘记滋阴,这可以从日常饮食中获得。体内无内热,则人体阴阳处于相对平衡状态,天、地、人也就处于相对和谐状态,自可预防疾病的发生。

寻医记

问:我的孩子16岁了,今年面临中考,平时学习任务比较紧,前几天患了感冒,先时发热,后致全身疼痛无力。我带他到一家大医院看病,医生说是流感。我当时以为没什么大事,就没在这家医院买药,在附近一家药店买了一些感冒药,可我的孩子吃了以后也不见什么效果,这是怎么回事啊?

答:流感属于中医温病范畴,当然还有其他情况,而中医治病的特点和优势是因人、因地、因时辨证施治,你只是从药店随便买了些药,而这个药未必适合你的孩子,当然无效了。

如何判断自己是风寒还是风热呢?一般来说,风热感冒症状是口干、自觉身热、咳嗽黄痰、嗓子干痛、舌红、流黄鼻涕等;而风寒感冒是怕冷、浑身疼痛、嗓子痒、流清鼻涕。

因此建议您最好咨询中医,然后再用药。

问:季节变化的反常气候与疾病发生是有非常密切的关系,特别是老年人,据有关专家估计,老年人因气候变化发病占发病总人数的2/3以上。那么,老年人如何适应气候变化呢?

答:在季节更替时,尤其是天气转冷时,老年人一定要特别注意对头、鼻、颈、背、脚等重要部位的保护。

1 中医认为,头为“诸阳之汇”。有调查表明,寒冷可使脑卒中(俗称中风)发病率明显增高。因此,老年人在冬天尤其是出门时一定要戴帽,而且还要护住耳朵。

2 老年人除了白天在颈部围围巾外,晚上还可以用热水袋颈部外敷。

3 鼻部保暖可以预防感冒,而鼻部按摩是最好的保暖方法。可以先用食指和拇指按揉鼻翼两侧的迎香穴20~30次,再将手掌摩擦发热,轻轻按摩鼻尖、鼻翼,正反方向各10次。这样有助于防治感冒,治疗鼻塞不通。

按摩迎香穴不但可以预防感冒,还可以治疗治疗鼻塞不通及慢性鼻炎。

4 背部是足太阳膀胱经循行的主要部位。足太阳膀胱经主一身之表,起着防御外邪侵入的“篱笆”作用。此处保暖,可穿着一件贴身的棉或皮毛背心。另外睡觉时注意不要让背部着凉。

5 俗语说:“寒从脚下起”。要做好脚部保暖,选取鞋袜的尺寸要稍稍大一些,脚与鞋之间留出一定的空隙。选棉鞋时,鞋底要适当增厚,这样防寒性能好。此外,一定要睡前烫烫脚,俗话说得好“睡前烫烫脚,胜似吃补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