间奏一 刘娟:作为高校教材的塔拉斯金缩编本《牛津西方音乐史》
间奏一 作为高校教材的塔拉斯金缩编本《牛津西方音乐史》[1]
刘娟(上海音乐学院硕士,剑桥大学哲学硕士在读)
——罗伯特·艾森施坦(Robert Eisenstein,马萨诸塞大学曼荷莲学院)
——朱莉·哈伯特(Julie Hubbert,南加州大学)
塔拉斯金的《牛津西方音乐史》(六卷本)[2]于2005年出版并斩获诸多奖项后,牛津大学出版社先后据六卷本推出了《牛津西方音乐史》(五卷本)[3]、五卷本在线版《牛津西方音乐史》[4]以及单卷本《牛津西方音乐史》(高校版)。2013年出版的《牛津西方音乐史》(高校版)以塔拉斯金的六卷本音乐史为基础,由克里斯托夫·吉布斯(Christopher H. Gibbs)[5]耗时六年将六卷本内容压缩而成。除了单卷本的文本性音乐史内容外,随书一同面世的还有成套的谱例集、谱例集相关作品录音集,以及专为高校版而设的网站以为提供相关线上资料。[6]
克里斯托夫·吉布斯现为美国巴德学院音乐学院(Bard College Conservatory of Music)音乐理论与历史方向教授,也是美国《音乐季刊》(Musical Quarterly)副主编。他曾参与编辑《剑桥舒伯特指南》[7]与《李斯特及其世界》[8],曾为诸多刊物撰稿,如《十九世纪音乐》(19th-Century Music)、《当代音乐学》(Current Musicology)、《歌剧季刊》(Opera Quarterly)和美国《高等教育纪事报》(Chronicle of Higher Education)等。此外,他还著有《舒伯特的一生》[9]一书。2013年与塔拉斯金共同署名出版的《牛津西方音乐史》(高校版)让吉布斯颇受关注。
牛津大学出版社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邀约塔拉斯金重写西方音乐史时,大有用《牛津西方音乐史》取代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来格劳特《西方音乐史》的核心地位之意。但在《牛津西方音乐史》(高校版)出版之前,苏珊·麦克拉蕊就曾撰文直言,塔拉斯金的六卷本《牛津西方音乐史》“规模太大,不适合随堂使用。即便是对音乐历史最有热情的教师也会发现,要根据这套超过四千页的六本大部头史诗般论著布置课业太难”。[10]列昂·波特斯坦(Leon Botstein)也谈到,相比老师保罗·亨利·朗的《西方文明中的音乐》,塔拉斯金在写作六卷本西方音乐史教材时并没有把教科书一词放在心上。[11]《牛津西方音乐史》(高校版)回应并解决了这一问题,教科书的有限篇幅及其教育目标正是作为教师与编辑的吉布斯在六年里进行缩编工作的思考重心。全书保留了近一千二百页的文本性音乐史内容,科罗拉多大学波德分校音乐学教授丽贝卡·玛洛伊(Rebecca Maloy)[12]为全书提供了按章节制作的大事记时间轴、音乐谱例、重要音乐活动中心相关地图、各章关键术语、各章章节总结和思考问题,以及谱例集与录音集指示性信息。
随书配套发行的多种资料为师生教授、学习西方音乐史提供了诸多便利。随《牛津西方音乐史》(高校版)一并出版的谱例集共分三卷,分别为《牛津西方音乐谱例集:自记谱法之初至十八世纪早期》《牛津西方音乐谱例集:十八世纪晚期至十九世纪》和《牛津西方音乐谱例集:二十世纪》。[13]就相关录音集而言,除了与三册谱例集成套出版的三册,另有一册曲目量有所删减的简明版。为学生提供的线上资料有可供下载的详细章节大纲、少量在线测试题以及格罗夫线上链接,章节中的每个重要知识点都有可与新格罗夫在线辞典内容对接的链接。而为教师提供的资料则包括全套电脑题库、教师资源光盘(教学大纲手册、可供参考的教学策略以及相关推荐资料)、新格罗夫线上链接以及为课堂和为方便学生复习所提供的PPT资料。
《牛津西方音乐史》(高校版)在很大程度上延续了《牛津西方音乐史》(六卷本)的论述思路,吉布斯在高校版序中重述了塔拉斯金在六卷本序中所讨论的音乐史写作方法与目标。高校版同样被置于历史性的社会背景之下,旨在强调音乐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全书突出了那些创作、赞助、表演、出版、评论以及聆听各个时代音乐的代表性人物,为读者呈现一种为人类的聆听、欣赏而作,并作为文化表达重要部分而被加以保存的动态音乐历史。通过援引培根《崇学论》中的观点,塔拉斯金宣称要写作一部培根式的真正的历史,要深掘音乐史中的因果关系(causal explanation),同时满足对于音乐的技术性解释(technical explication)要求,打破音乐史“内在论”(internalist)与“外在论”(externalist)之间的对立。对于由不同体裁的经典杂烩而成且关联不清晰的音乐史,塔拉斯金不以为然,“音乐的读写”(musical literacy)成为塔拉斯金追踪西方音乐史及其连贯性的重要线索,古希腊罗马时期的音乐因而被排除在外。通过将“音乐的读写”与社会精英相关联,音乐的历史遂被置于历史的社会语境中。
但需要提请注意的是,对于塔拉斯金这一核心观点,学者们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查尔斯·罗森[14]与加里·汤姆林森(Gary Tomlinson)[15]认为,“音乐的读写”历史不能简单机械地与音乐记谱法的历史划等号,口述史(如即兴装饰音演奏传统)亦需要被关注。而对于塔拉斯金所宣称并引以为傲的音乐史与社会史之关系解读,罗森持保留看法,他认为社会的历史与科学的历史、艺术的历史并不能无缝契合,音乐的体系有其自有的逻辑,它可能反映某些来自社会的压力,但并不完全受制于社会压力。音乐体系本身就可以成为作曲家创作的灵感来源,作曲家们往往认为,他们是在发现而非发明音乐的体系。许多作品在完成时候没有上演机会或者极少上演,但在当下却受到热烈欢迎,如贝多芬为弦乐四重奏而作的《大赋格》和三十二首钢琴奏鸣曲等作品,这主要是当时音乐体系就本身的可能性所作出的回应,而与当时的社会环境无关。
同时,《牛津西方音乐史》(高校版)将提高学生批判性思维以及作品聆听与作品分析技能作为教授目标。早在针对塔拉斯金六卷本《牛津西方音乐史》所作的评论中,麦克拉雷就表露,得益于塔拉斯金身兼指挥家、演奏家、评论家与学者的多重身份,塔拉斯金的《牛津西方音乐史》同时适用于教授音乐理论与音乐史。查尔斯·罗森也曾高度赞扬塔拉斯金六卷本中的分析性内容,说大量的音乐分析是这套书最出彩的地方,其中的分析往往让人信服且令人愉快。同样,在高校版《牛津西方音乐史》中,针对具体谱例的技术性与历史性分析随处可见,谱例集中提供了与具体作品相关的介绍性与分析性短文,以向学生提供相关作品是如何被创作及如何与其他作品相关联的信息。在内容上,超过两千页的谱例集与教材同步进行,教材为谱例集相关作品提供指示性信息,在曲目与内容上对教材进行了大量延展与补充。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三册谱例集似乎进一步强化了《牛津西方音乐史》(高校版)作为高校音乐理论教材的属性。
《牛津西方音乐史》的内容结构安排是整套书的一个显著特点。“塔拉斯金对各个时代的关注、论述重点与内容比例完全超出了人们的想象:约40%的篇幅贡献给了20世纪音乐。”[16]《牛津西方音乐史》(高校版)延续了六卷本不成比例的整体结构,没有给古希腊罗马时期的音乐留有篇幅,着重讨论的亦是过去两百年间的音乐,全书从第二十七章(共三十六章)起开始涉及二十世纪音乐相关内容。吉布斯认为,这种刻意的不成比例反映出音乐作品本身在当下音乐生活中的生命力。虽然塔拉斯金声明,他的“真正的历史”并不关心音乐史实的“覆盖率”,但作为论述西方音乐史的著作,不完整的覆盖率与不成比例的论述仍然无可避免地引起了诸多争论。例如,麦克拉雷在肯定塔拉斯金着重关注一些被忽视的俄罗斯作家(如格林卡)、女性作曲家的创作以及作曲家的同性恋倾向(如亨德尔、舒伯特、布里顿)对创作产生影响的同时,因塔拉斯金没有为牧歌和美国黑人音乐多留空间而耿耿于怀。汤姆林森亦认为塔拉斯金对牧歌的讨论过于简单。罗森则认为,塔拉斯金不该忽视十八世纪晚期对于力度记号与表情记号的重视为西方音乐所带来的巨大改变,这种忽视不仅为塔拉斯金分析二十世纪先锋音乐带来了困难(如布列兹的作品),也影响他分析一些相对传统的作品,例如塔拉斯金在谈论海顿的《“惊愕”交响曲》、韦伯恩的《钢琴变奏曲》以及德彪西等作品时就没有对力度、重音、音区以及音色这些重要因素进行讨论。对于那些被塔拉斯金遗漏的作曲家与作品,如奥克冈、莫扎特的歌剧、巴赫的赋格与《哥德堡变奏曲》、贝多芬的弦乐四重奏等等,罗森亦无法理解,为了强调其重要性,他甚至在所撰写的评论文章中为读者一一罗列与这些作曲家及作品相关的书单。
不难发现,当塔拉斯金在书中讨论其他音乐史著作的不足,并宣扬自己写作的音乐史独一无二时,学者们亦在用批判性的目光审视他的《牛津西方音乐史》。这种批判性的目光并非个别音乐学家所独有,亦不是少数学者特别针对某本著作所作出的反应,它体现的是自二十世纪下半叶以来渗透到西方音乐史研究中的一种共性批判意识。随着西方音乐史从史料研究走向批判性诠释,塔拉斯金的《牛津西方音乐史》体现了音乐学界对于音乐史该呈现何种形态的传承式思考与发展。汤姆林森说,塔拉斯金的音乐史最鲜明的特点就是,他将上承唐纳德·托维(Donald F.Tovey)、杰拉尔德·亚伯拉罕(Gerald Abraham)、约瑟夫·科尔曼与查尔斯·罗森等人的诠释性写作传统运用到了整个西方音乐史进程。更确切地说,塔拉斯金《牛津西方音乐史》体现了当代西方音乐史学的基本走向:以反思的精神重构西方音乐的历史;以批评的意识再思西方音乐史学的观念及传统;以文化的诉求重新审视音乐世界的价值与意义。[17]
以六卷本音乐史为基础的《牛津西方音乐史》(高校版)虽然在内容上作了删减,但六卷本所体现的当代音乐史思考方式与蕴含其中的批判性思维并没有缺失。对于学习西方音乐的学生而言,宏观地知晓并习得《牛津西方音乐史》所体现的这种思维方式最为难得,也实有必要。从教材本身及相关学术争鸣中,作为高校教材的《牛津西方音乐史》为高校学生学习与掌握西方音乐史知识、见识音乐史学批判思维并感知史学本身在历史长河中的发展脉动提供了极大可能!于学者而言,高校版《牛津西方音乐史》虽不如六卷本《牛津西方音乐史》全面,但在需要快速有效地了解塔拉斯金的学术思路及其对诸多学术问题的探讨时,其也不失为可靠的“摘要式”阅读材料!
注 释
[1].理查德·塔拉斯金(Richard Taruskin)与克里斯托夫·吉布斯:《牛津西方音乐史》(高校版),牛津大学出版社,2013年。
[2].理查德·塔拉斯金:《牛津西方音乐史》(六卷本),牛津大学出版社,2005年。
[3].《牛津西方音乐史》五卷本不再有单独的索引与年表卷,平装版于2009年8月出版,精装版于2011年出版,后于2013年再版。
[4].《牛津西方音乐史》(五卷本)在线版可见于http://www.oxfordwestemmusic.com。
[5].更多克里斯托夫·吉布斯相关资料可参见http://www.bard.edu/conservatory/faculty/?action=details&id=1694。
[6].相关线上资料与内容可参见http://global.oup.com/us/companion.websites/9780195097627/。
[7].Christopher H.Gibbs,ed.The Cambridge Companion to Schubert,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7.
[8].Christopher H.Gibbs and Dana A.Gooley,ed.Franz Liszt and His World,Princeton: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2006.
[9].Christopher H.Gibbs,The Life of Schubert,Cambridge,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0.
[10].Susan McClary,“The World according to Taruskin”,in Music & Letters,Vol.87 No.3,pp.408-415,2006.本文所引麦克拉蕊论点皆出自此文,后不赘述。
[11].Leon Botstein,“The Oxford History of Western Music:an Appredation”,The Musical Quaterly,Vol.87,No.3,2004,pp.359-369.
[12].丽贝卡·玛洛伊(RebeccaMaloy)系科罗拉多大学波德分校音乐学教授,主攻中世纪音乐。更多玛洛伊相关资料可参见http://www.colorado.edu/music/rebecca-maloy。
[13].David Rothenberg(Case Western Reserve University)and Robert Holzer(Yale School of Music):Oxford Anthology of Western Music,Vol1:Earliest Notation to Early Eighteenth Century,Klára Móricz and David E.Schneider(Amherst College):Oxford Anthology of Western Music,Vol2:Late Eighteenth and Nineteenth Centuries;Klára Móricz and David E.Schneider:Oxford Anthology of Western Music,Vol.3:The Twentieth Century.
[14].Charles Rosen,“From the Troubadours to Frank Sinatra(Ⅰ)”,The New York Review of Books,Feb.,2006.“From the Troubadours to Frank Sinatra(Ⅱ)”,The New York Review of Books,2006.
[15].Gary Tomlinson,“Monumental Musicology:The Oxford History of Western Music by Richard Taruskin”,Journal of the Royal Musical Association,Vol.132,2007,pp.349-374.
[16].孙国忠:“西方音乐史学:观念与实践”,《音乐艺术》,2010年第2期。
[17].孙国忠:“西方音乐史学:观念与实践”,《音乐艺术》,2010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