间奏三 徐璐凡:音乐史,教什么?怎么教?——《牛津西方音乐史(高校版)》(2019年第二版)简介
间奏三 音乐史,教什么?怎么教?——《牛津西方音乐史(高校版)》(2019年第二版)简介
徐璐凡(上海音乐学院教师,香港中文大学音乐系历史音乐学博士)
2013年,《牛津西方音乐史(高校版)》一经付梓,立刻投入本科音乐史教学,迄今已有五载。编者克里斯托夫·吉布斯忠实于塔拉斯金的叙事,糅西方音乐传统知识性的叙述与批判的自省意识为一体。吉布斯的教学主张也与塔拉斯金相通,“我希望学生不只是积累那些时间、地点和人名的知识,而是能够批判和历史性地思考它们。最好(或许也是理想主义的奢望),能让这种思考能跨出艺术的疆界,拓展到生活上”。塔拉斯金的书写意在颠覆经典音乐的教条成见,但这恰恰给吉布斯的教材编写出了难题。如何向所知甚少的本科生传授西方音乐浩瀚的知识,同时又对其的历史形成保持清醒?如何兼顾知识点的传授与解构?如何嫁接塔拉斯金离经叛道的解读与通识?如何区分历史事实与塔拉斯金的历史诠释?
五年间,瘦身为高校教材的塔拉斯金音乐史,已陆续收获了教学反馈,有兴致勃勃的试验者,也有不为所动的怀疑者。近日,吉布斯再次动刀,将初版一千二百余页内容砍至千页以内。修订版基本延续了初版的内容,但在明晰传达知识点的方面,“下了很多功夫”。修订版将章节划分为六大部分,“古代与中世纪音乐”“文艺复兴”“巴洛克”“古典时代”“浪漫主义”“二十世纪至今”,似乎要与市面上常见的音乐风格史对话。吉布斯删去了塔拉斯金标志性的修辞式标题,代之以更为具体的年份、体裁、作品、作曲家、风格;将原先并列的小标题再分层次,部分内容纳入二级标题。比如,“古希腊音乐理论”与“早期记谱的理解困境”归入“古希腊与圣经的音乐”的一级标题下。修订版保留了初版的每章关键术语,但把文字总结置于章节开头。章节末的总结以更易阅读的提纲形式列出,帮助学生把握分论点间的层次关系。修订版也在侧边栏列出了关键术语,方便翻阅查找。
似乎也可将“高校版”视为一种“牺牲”。塔拉斯金的音乐史延展到社会文化的方方面面,囊获了多重历史动机,或人或物、或显或隐、或聚合或冲撞,而吉布斯的聚光灯则投向作曲家,将他们视为社会文化历史的亲历者,以他们的音乐为节点,展示个人经历与时代的对话。吉布斯因此不得不牺牲塔拉斯金概念化的概览。在初版的第十五章中,吉布斯把塔拉斯金散播各处对浪漫主义观念的描述集中处理,作为后续章节的总览,梳理了一系列相关概念,优美与崇高、情感论、器乐至上论、正典概念、民族主义、异国情调、德意志中心论。修订版则取消了这一设计,把概念放归在不同的章节中,只用了五行字将浪漫主义音乐的特点简化为:“追求人类情感深度”“对周遭世界的主观反应”“对崇高的追求”。其他时期的概论,吉布斯也做了简化,取而代之的是波爱修斯、笛卡尔、卢梭、伯克与勋伯格的引文,将塔拉斯金对时代概括性的论述,转化为学生对经典文献思辨的邀请。每章末抛出的思考问题是“高校版”出彩之处。虽然它们中的大部分可以直接在前文中找到答案,但也有些需要跨越章节的比较与思考,更设置了没有正确答案的开放性问题。这些问题似乎想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引导他们如塔拉斯金那样贯穿全局地批判性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