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去的美丽梦想
阿布都热合曼出生在于田县托格日尕孜村,距离和田市有近200公里,距离乌鲁木齐1700多公里。去一趟和田市需要4个小时的公交车路程,一来一回,一天都在路上了。那个时候,对于一个小乡村的孩子来说,和田市是一个遥远且陌生,却又非常令人神往的地方。
儿时的美好记忆是轻易抹不去的。阿布都热合曼不时被唤起儿时守在电视机前等待电视连续剧《西游记》里齐天大圣孙悟空准时播放的美好回忆……
在阿布都热合曼读书的时候,村子里已经有电灯了,还有14寸黑白电视机,可以看动画片、看电视剧。虽然有时候看着看着,突然看不到图像了,屏幕上全是跳动的雪花和刺刺拉拉的噪声,大人赶紧起身拍打拍打电视机,或者不停地转动天线才能看到布满雪花点的图像,不过这也足以让小孩子们开心得像过年一样了。不过电视机也并不是任何时候拍打都有信号的,它是固定的每周日的上午11点到下午3点30分,晚上6点到12点才会有信号,其他时间,就算你使劲拍,也不会出现图像的。所以对于小时候的阿布都热合曼来说,周末的到来是每天最期盼的事情之一。
虽然那个时候的阿布都热合曼年纪尚小,但是跟同龄人相比,却多了几分成熟,他最喜欢看的不是动画片《哪吒闹海》《铁臂阿童木》,而是《三国演义》《水浒传》和《西游记》这些经典历史故事剧,动画片几乎从来不看,连父母亲都觉得奇怪。
村庄虽然已通电,但是常常停电。停电很突然,没有停电前连闪三下打招呼的习惯,只要一停电,村民们就会纷纷走出家门,互相问“托克巴马约克”(电有没有);来电也很突然,冷不丁的,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光明突然来临。所以,每次灯亮的那一刹那,整个村庄都沸腾了,“来电啦!来电啦”!远远地,就能听到这样的欢呼声。那一刻,真的是太幸福,太兴奋了,不管是大人还是小孩,托格日尕孜村的村民一直都特别喜欢在光明的环境中生活。
阿布都热合曼的童年生活,就是在这样期盼和惊喜中度过的。因为偏远,没有各种电动机旋转带来的噪声,整个村庄,静谧而安详,贫穷但快乐。还因为库尔班·吐鲁木的存在,任何邪恶势力和污浊思想行为都不敢染指这个乡村。那个时候的阿布都热合曼,也曾以为他也会像其他村民一样,三分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一辈子过着这样平平淡淡的农村生活,然后在每天迎来朝阳、送走晚霞的日子中慢慢终老。
但是,命运在他11岁的时候,悄然发生了重大转折。那是5月的一天,于田碧空如洗,花红柳绿,百花争艳。作为他从小学四年直接跳到初中一年级的奖励,阿布都热合曼以极高的兴致,在父亲的带领下来到县城,从此县城绚丽的灯光、街道的繁华、喧闹的人群,特别是县城花园里毛主席和库尔班·吐鲁木亲切握手的巨大雕塑,深深地刻在了他的脑海中。他以前只看过毛主席和库尔班·吐鲁木握手的照片,没有见过这样高的雕塑,他在这个雕塑下深情地凝望了很久很久。
回村后家里人发现他渐渐地变了,每天他都会站在村头极目远眺,一站便是许久许久,直到母亲的呼声在村中响起;看着眼前来来往往的车辆,从村的这头过来,扬起肆意的沙尘,又消失在村的那头;一些云从天边聚过来,又在天的尽头消失;响着哨音的鸽子,在天空中飞来飞去;牧归的牛羊还在贪婪地抢食着路边的小草。年幼的阿布都热合曼开始好奇,天的尽头到底还有什么?村子外面有县城,那县城外面还有什么?此时他萌生了一种强烈的渴望,他渴望旅行,渴望远走,渴望像鸽子那样在天空飞翔,幻想着长大后要走出托格日尕孜村,走向更远的地方,一股从未有过的远行情愫开始在阿布都热合曼的心底潜滋暗长,他和村里其他少年不同,追光的愿望越来越迫切。当校长的父亲和当老师的母亲发现了这个秘密后。父母就如辛勤的园丁,用无条件的爱作为养分来浇灌、滋养这颗小种子,用一颗“只问耕耘,不问收获”的心,陪伴着他一天天渐渐长大。
然而,要走出昆仑山下偏僻的村子是很不容易的,这里有一大片连绵不绝的昆仑山脉、还有茫茫戈壁荒漠,极少的公路,当时连火车也没有。在阿布都热合曼的祖辈人中,走出去的人寥寥无几,最出名的就是那个执意要骑毛驴去北京见毛主席的库尔班大叔。但他最后还是乘坐火车去了北京。
村子里的人,最向往的地方便是省会乌鲁木齐。在他们心里,那是富裕、文明的地方。小时候父亲跟阿布都热合曼讲述他深造学习时所到过的乌鲁木齐,在幼年的阿布都热合曼心中,乌鲁木齐就是这个世界上最大、最繁华、最现代、最美丽的地方,也是他最向往的地方。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阿布都热合曼的爸爸妈妈也像很多望子成龙的家长一样,从小就鼓励他走出小村庄,到山外面更广阔的地方去。而读书,就是他当时走出去的唯一一条路。但他知道“山高有攀头,路远有奔头”的道理,后来的阿布都热合曼虽然一路艰辛,但他本着“只有上不去的天,没有闯不过的关”的顽强奋斗精神,很幸运地走了出来,带着亲人们和自己的梦想,就像一个登山者,在不停地攀登,又像一个探险家一直在苦苦寻找。功夫不负有心人,他终于走出了昆仑山,走进了儿时认为遥远神秘而美丽的大乌鲁木齐,走进了祖国的首都北京城。
16岁的阿布都热合曼,坐着从和田开往乌鲁木齐的大巴车,翻山越岭,穿越辽阔的隔壁沙漠,经过30多个小时的汽车颠簸,驶向他人生的第一个梦想之地——新疆大学。在这里,他目睹了父亲眼中的乌鲁木齐之大,乌鲁木齐的现代繁华,亲见了鳞次栉比的高楼,体验着无数人为之向往的商贾云集的新疆国际大巴扎。他曾在脑子里想象过很多遍,很难将当年古丝绸之路的盛景与今日的现代繁华相结合,形成古今完美拼图。
在乌鲁木齐求学4年后,为攻读硕士研究生,阿布都热合曼去了另外一个打开他眼界大门的地方——首都北京。到了北京他才知道,世界之大,不仅仅只有乌鲁木齐,他真正看到了这个世界有多么宽阔、多么繁华。而这一切已经远远不是那个在于田乡村放羊、拾棉花的小伙子所能想象的,让他透彻地感悟了天外有天的真谛。
阿布都热合曼小时候,父亲曾给他讲过毛主席的故事。毛主席走出了韶山冲,增长了见识,看到了世界的大,他才知道彼时的中国发生了什么,世界发生了什么,确立了自己的远大志向。
而如今走出小山村,成长为一名被众人追捧的精神偶像的阿布都热合曼博士,感觉自己就像当年壮志满怀,出走韶山冲的毛主席那样,有了自己的方向和目标,在这个光怪陆离的世界各地不断逐梦,寻找打开知识、文明、财富的金钥匙。
从于田小村庄到和田市,又到乌鲁木齐,再到北京,阿布都热合曼一直在追寻着他的梦想,如今学业有成,又回到乌鲁木齐,一路走来,靠的是知识之光、智慧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