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辜负生活磨砺
奥地利著名个体心理学派创始人阿尔弗雷德·阿德勒在《自卑与超越》里写道:“童年记忆对于我们了解一个人的生活观有着重要价值。”
作为一个生长在新疆的偏远山村的孩子,阿布都热合曼的童年自然少不了关于劳作、务农的经历,正是这些珍贵的经历,塑造了他超越自我的决心和追逐梦想坚韧不拔的意志。拾棉花是其中另他印象最深的一部分。
很多人都说,大美新疆物产丰富,广袤且神奇,但许多东西在没有完善的基础设施提供保障时,无论它多么好,都不可能被更多的人看到。阿布都热合曼小时候,虽然家乡如现在一般有十分优质的特产,但却不能变现。那个时候,对于那里的许多的家庭来说,唯一的经济来源就是棉花和玉米这些耐储存且对基础运输、加工要求不那么高的农作物。
于田盛产棉花,金秋十月的昆仑山下,成片的、连绵不绝的棉花挣开束缚,自由绽放,放眼整个棉花地,白绿灰黑等颜色相互间杂,就像一幅美丽的画卷。阿布都热合曼的老家于田县,由于日照时间长,是全疆最温暖的地区之一,也是我国光能资源非常丰富的地区,这里的气候、土壤等条件都非常适合种植棉花,于是家家都在种植棉花。
于田通常种植细绒棉比较多,每年的三四月份播种,十月份开始拾花,下霜前价格高。大家都快马加鞭,与霜降抢时间,拾花对棉农来说,时间就是金钱。
因此,对于农村家庭来说,这个时间是农忙时节,很多家里的孩子们即使在县城读书,也一定会抽时间赶回家帮家人拾棉花。像阿布都热合曼家有四个兄弟姐妹,最大的是姐姐,但是由于她在外地读书,无法回来。阿布都热合曼作为家中的长子,便会带着两个弟弟,帮爸爸妈妈起早贪黑一起拾棉花。
小孩子们正是贪玩的年纪,阿布都热合曼的父亲为了鼓励孩子们多多拾花,给他们定下每拾一公斤,奖励1毛钱的激励规则,这对于小孩子来说,可是一笔不小的奖励,足以让他们在懈怠时又充满干劲。当时为了在最短的时间内能够拾完地里的棉花,每家人都会一直忙活到太阳落山,直到实在看不清、拾不净了才肯回家。这时候邻家的农人偶尔会拉长了声音呼唤一声:“天黑了,都回家吧!”这意味着庄稼人一天的辛苦劳作终于要结束了,让人顿觉既满足又快活。
其实,除了帮自己家拾棉花,当地的中学生,还有一项一年一度的劳动课,那就是学校组织学生们为乡镇拾棉花,它可以说是一项劳动实践课,对培养学生德智体劳全面发展和爱集体、爱劳动、鼓干劲、争上游十分有益。
那时候机采棉花是一个梦想,每到秋天拾棉花季节,全国就会有成千上万的“拾棉花大军”从甘肃、四川、河南、安徽、山东、陕西等地,浩浩荡荡地“出征”新疆拾棉花,但这远远不够。因为是抢季节拾棉花,南北疆需要拾棉花的人缺口很大,所以全疆各地县以下学校都会停课拾棉花。学校制定了排名评比制度,将学生拾棉花的劳动态度、劳动成果等计入学生成绩册,作为升学、奖学、助学和评定“三好学生”的依据。这段带着特殊时代印记的青春岁月,几乎是那个年代所有新疆县乡村和兵团农场中学生抹不去的共同记忆。阿布都热合曼由于小学两次跳级,让他成了初中最小的孩子。
每天天刚刚擦亮,阿布都热合曼就和他的同学们早早起床下地了,因为棉花地附近没有房舍窝棚供大家小憩,大家要各自带着一天的干粮和水不断穿行在棉田中。而且这项活动也并不是简单的体验生活的户外活动,每人拾一会玩一玩就好了,大家都是带着班级和个人的荣誉而来的。学生们在地里拾棉花的时候,学校会给每个人发一个拾棉花的机制布兜。通常,大家会把拾棉花兜扎系在腰里或者把拾棉花兜四角相系,双肩背在背后。而在阿布都热合曼看来,最好的方式就是把拾棉花兜系在腰前,把摘下的棉花迅速地丢进兜里,周而复始,一遍又一遍地重复着这个简单动作。拾棉花需眼疾手快,拾这一朵时眼睛得去寻下一朵,不能丢三落四,那些没有完全绽放的棉花也得捎带着拾干净,这都算是这一年的产量,一点都不能浪费。
由于有些棉花的植株比较矮,拾棉花时就需要弯下腰摘棉花,这样一天干下来,大部分同学的腰都会累到直都直不起来,但对于当时相对个头偏矮的阿布都热合曼来说,反倒占了一些优势。只不过他也有其他的烦恼,每天不仅要面临整日被太阳暴晒的折磨,而且穿梭在棉花丛中一整天,身上也会奇痒难耐。所以每次拾棉花活动结束后,整个人就像是经历了一场大难不死的劫后重生,同时也真正体验到了农民的辛劳。
可即便是这样,阿布都热合曼还是特别期待这场一年一度的盛大活动,它让人一边承受着辛劳,一边乐此不疲,充分体验累并快乐着的美妙感受。在每年的拾棉花排名评比中,别看阿布都热合曼年龄小,班级甚至年级的第一名却总是被阿布都热合曼所斩获。
现在回想起来,阿布都热合曼时时处处都在追梦,干什么都不甘落后,在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他都要证明自己是最棒的。毫无疑问,成为一个备受瞩目的人的梦想就是在这个时候萌生的。
拾棉花不仅仅是一项体力劳动,更是人生的一种前所未有的人生经历。如果不是亲身参与过这些劳动的人,是没有办法体会到其中滋味的。
也正是通过每年一度的拾棉花,才使阿布都热合曼年少的心灵深深感触到父辈们生活的不易。每当他拖着疲惫的身子走在回家的路上,他就在心灵深处爆发出这样的拷问:难道我要像父辈们一样,这样年复一年的在昆仑山下辛勤劳作?不!这不是我想要的全部人生。人的一生就像古代谚语中说的那样“人要心强,树要皮硬”,这样才能走出棉花地,干更大的事业。
曾经,在家拾棉花拾到身心疲惫的阿布都热合曼,经常会问自己的父亲:“我什么时候才能摆脱被土地束缚的命运?”而父亲总是会说:“好好学习,才会大有作为。”
后来成为博士的阿布都热合曼回忆这段美好时光时说:“没有那段火辣辣阳光暴晒的时光记忆,我也不会在人生路上遇到挫折时,坚定并坚持要改变、要走出去、要努力奋斗!我也意识到了,正是这样的辛勤劳作,才锻炼了我坚强的性格。所以,无论生活给我怎样的磨难与打击,我都能以乐观的态度冷静面对。”
如今,随着国家的发展强大和科技的日新月异,新疆的农作物耕种收割作业早已实现了现代化,棉花从耕种、田管到采摘,全部实现了机械化,每到秋季,棉田里都是“嗡嗡”作业的采棉机,千军万马拾棉花的时光也成了一代人的标志性记忆,反倒愈发珍贵、越发难忘。
生活的磨砺总会让人们觉得难以承受,但你一旦迈过了这个坎,再回头看,你又会对这件事有更多的理解和认识,很多事情并没有那么难,多给自己一些信心,我们本身就具有强大的能量!你不经冬寒,又怎么能知道春暖。
一个能战胜腰酸背痛,在比学赶帮超的拾棉花竞赛中,不断创新背兜要领和快速拾棉花技巧,始终独占鳌头的拾棉花冠军,在人生的拼搏奋斗中,能不创新发展、奋勇向前吗?
拾棉花不但让阿布都热合曼了解到了农民劳作的艰辛,也锻炼了他的钢铁意志,他不断这样拷问:不经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鼻香?每一个成功者,都在我们看不到的地方默默地承受着涅槃的考验,所有的成功,都不会是偶然而成的,都是99%的勤奋加1%的幸运,每个人的出身不同,所处的环境不同,所接受的教育不同,发展的路径不同,但不管是怎么样的不同,最终想要取得成功,那都必须要自己去努力,去奋斗,没有人一生下来就什么都会。我们不可能改变环境,但我们可以改变自己,从而改变自己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