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的教育来自父母

第六节 最好的教育来自父母

2010年,一个很平常的日子,阿布都热合曼接到了一个陌生来电。

电话接通后,阿布都热合曼听到一个女性低沉的声音,对方很有礼貌地问道:“阿博士你好,我有一些关于孩子教育的问题想问问你,请问能占用你一小会儿的时间吗?”

对于这样主动求教的电话,阿布都热合曼向来都是很乐于倾听,便让对方不用顾及什么,有什么问题直接说出来。

可能是阿布都热合曼的回应给了电话那头的人更多的勇气,她向阿布都热合曼简单介绍了一下自己。

原来,打电话过来的女士叫阿依古丽,是一位来自国家贫困县——阿克苏柯坪县的母亲,目前有三个孩子,正是上学的年纪。最大的孩子今年本来应该上初中了,但是小学毕业后十分不愿意去上学,现在弟弟妹妹连小学都没读完,竟也不想上学了。为此,她十分苦恼,既着急又无奈,真的不知道怎么办才好。之前她上过阿布都热合曼的扶贫课程,觉得阿布都热合曼很厉害,也很有办法,就抱着试试看的态度求助阿布都热合曼。

“那您平时是怎么教育孩子的呢,有没有给他们辅导功课或者陪着他们一起学习?”阿布都热合曼接着问阿依古丽。

没想到这句话触到了阿依古丽的痛楚,电话那头的她轻轻啜泣起来,阿布都热合曼一时间不知道怎么安慰,只能静静等待阿依古丽自己平静下来。

好一会儿,电话那头的阿依古丽才开始说话。

原来,她的丈夫两年前在外务工受了伤,现在需要好好休养,不能干过于劳累的活儿,家庭的生活重担全都压在她一个人身上,她没有太多的精力去辅导孩子学习。而且她仅仅是小学毕业,真的很难帮到孩子们。

为人父母之后,尤其是上了阿布都热合曼的扶贫课后,她越来越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好好读书,接受教育考上大学,这样就能学到更多的本领,才能不像自己一样过这么多苦日子。这段时间她常常在想,怎么样才能让孩子愿意回到学校,回到课堂,愿意去读书去学习呢?也尝试过一些方法,但是成效都不太好。

可怜天下父母心,不得不说阿依古丽真的是一位坚韧且伟大的母亲。丈夫意外受伤,她毅然挑起家庭重担,无怨无悔照顾家人。虽然家徒四壁,但还是想要依靠2亩薄地和低保的补贴,让孩子读书考大学。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村妇女,却也想方设法去学习听课,积极寻求外部力量解决自己的烦恼困惑……这,也许就是中国千千万万个母亲的缩影吧。

这一刻,阿布都热合曼想到了自己的母亲,也像电话那头的阿依古丽一样,为自己操碎了心,对阿依古丽敬佩之情油然而生,他一定要帮助阿依古丽。

“你是位好母亲,也在尽你所能地去照顾孩子,我十分体谅你的难处和苦衷。”阿布都热合曼告诉阿依古丽,“但对孩子的教育,不是你着急、催促甚至谩骂就能做好的,父母能给孩子最好的教育,永远都是自己不断成长的样子!”

为了让阿依古丽理解得更清楚,阿布都热合曼讲起了自己父亲的故事:

“我的父亲是一位乡村教师,其实用现在的标准来说,他的学历不算高,但在那个时候,依然是那个年代、那个不发达地区的‘知识分子’了。父亲很少会说努力学习出人头地的话,但他会给我讲很多书本里的故事,学校里的趣闻轶事,还有与学生之间的欢乐日常。他会把每天要批改的作业从学校带回来,在我写作业的时候就一直陪着我,我学习他工作,我有什么不懂的问题,父亲就为我解答困惑。每次他的工作忙完之后,他就拿一本书在旁边看,等到我的作业写完之后,父亲就会给我讲书里的故事。就这样,在我的潜意识里,学校就是一个让人开心的地方,而书籍则是一个能让人发现很多乐趣的地方。”

虽然是在给阿依古丽讲过去的事情,但是阿布都热合曼眼前确是真实浮现了和父亲在一起的一幕幕往事,是的,父母的言传身教才是最重要的。

等待阿布都热合曼的故事讲完,阿依古丽说自己明白了,但是还是说出了自己的担心,自己的知识有限,真的没办法辅导孩子们。

“其实,阿依古丽不用着急的,孩子的教育分为三种——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学校教育。而这三种教育中,最重要的是家庭教育,如果家庭教育没有做好,考上新疆大学、考上北京大学都是没有用的。现在的孩子其实都很聪明的,他们很有明辨是非的能力,也很有自己的主见,他们不喜欢被唠叨也不喜欢听你怎么说,但他们会看你怎么做。”阿布都热合曼安慰道。

接着,阿布都热合曼给阿依古丽列出了一个循序渐进的方法:

先跟孩子好好沟通,劝说他们回学校去读书试试,如果实在不行,就让他们退学去当农民,以后再也不强迫他们。

无论面对的是青春洋溢的大学生,还是创业路上奋斗前行的企业家,还是一直在改变自己命运奋力奔跑的赶路人,只要有人需要阿布都热合曼博士,他就在那里,传道授业解惑。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阿布都热合曼将自己不平凡的经历,编织成一串闪光的珠链,向他人分享:既再一次点燃了自己的梦想,又照亮了他人的人生。都说命运给你的馈赠,早就在暗中标好了价格,对于阿布都热合曼博士来说,接住这份礼物的代价,就是用微笑的力量战胜疲惫。扛起时代和国家赋予他的使命,披荆斩棘,继续前行。